文/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翁稷安
電影《山豬‧飛鼠‧撒可努》改編自排灣族作家亞榮隆‧撒可努於200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該書甫問世便佳評如潮、獲獎無數,2005年由導演張東亮拍成電影,並由亞榮隆‧撒可努本人擔綱演出。
故事描述從小成長於部落的主角撒可努,在父親等長輩的教導下,繼承著傳統獵人的精神,並在部落擔任警察的工作,與妻子和剛出生的幼兒,過著自在的生活。但政府預計開闢高速公路的計畫,破壞了生活的平靜,也引起了族人們的不安與恐懼。在部落會議的決定下,撒可努代表著族人,前往都市與官員溝通。在一連串機緣巧合下,撒可努邀請了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前往部落,體驗部落的生活,親身感受人與大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共生共存。過程中,撒可努也和官員分享了自己成長的經歷,這些少時回憶描述了象徵排灣族傳統的獵人在面臨現代都市文明衝擊時的困境,以及夾雜在兩者之間的少年撒可努,他的徬徨以及在徘徊爭扎之後所走出的道路。無論是部落生活的純真或撒可努的人生經歷,都令官員動容,願意返回城市為族人爭取高速公路的停建,並獲得圓滿的結局。
全片用交叉敘事的方式,在主角身處的現實和少年回憶之間,藉由不斷跳接,讓觀影者同時透過少年撒可努和官員的視角,由部落的內緣或外部去理解排灣族的文化,以及原住民所面對的艱難。倘若原著是以文字的方式,呼喚著讀者的想像力,那麼電影版則是以具體的畫面,讓觀影者可以設身處地神入其中。
此外,電影中的另一個潛伏的主題,即「傳承」的概念,也不斷浮現於故事中,不管是口耳傳遞的排灣族傳統,又或者來自於學校、書本的現代知識,都應該好好學習與保存,因為唯有在理解之後才能彼此尊重,進一步才有和解交融的可能。
因此電影《山豬‧飛鼠‧撒可努》,不單只是一部原住民的電影,亦傳達了對不同族群間彼此尊重的期待。當然,去除了這略顯沈重的使命,單憑片中溫馨、幽默的情節,都是不可錯過、難得的觀影經驗。
《山豬.飛鼠.撒可努》預告(來源/香港光盛影業製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