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甘炤文
這段訪談作家拓拔斯.塔瑪匹瑪(田雅各)的影片,片長19:55,是由紀錄片導演李道明所採集,其後曾被收錄剪輯在「永遠的部落 第三集:最後的獵人」電視紀錄片,於公共電視台播映。
臺灣的布農族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兩側,是原住民族人口遷移幅度最大、延展性最強的一支。傳統上,布農族屬父系社會,雖未發展出單一頭目或以貴族為統治核心的部落階級制度,卻獨尊族中男性長老的威權,並透過各系氏族間的合縱連橫,逐漸形成多樣化的組織結構。除了巫術和優良的小米栽植技法,布農族以精湛的狩獵文化以及獨樹一幟的「八部合音」、「祭事曆」等文化遺產,廣泛受到注目。
布農族也是「月亮」的民族──攤開先祖流傳下來的歲時曆法,傳統的節慶和祭典幾乎都和月亮的盈虧週期密切相關。在他們的觀念裡,滿月象徵著豐饒的「收割」意象,因此適合舉行各項謝天酬神的活動;缺月則標記相對的「匱乏」樣態,族人必得透過袪蟲、除草等儀式,使古老的心靈秩序再次蒙獲淨化與提升。
這段訪談影片中,作家拓拔斯首先概述了布農族內部的社群分殊以及基本的語言、文化特徵,其次則由飲食習慣、居住型態到部落傳統的歷時性變遷,說明在主流(漢)文化當道的臺灣社會裡,身為少數的一方該如何去適應(或因應)衝擊、從而保存自身獨到的「原」質,這是現階段布農族──以及臺灣的全體原住民族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拓拔斯並以過去受教育的經驗為例,言及在各個求學階段,自己曾不止一次發出質疑:為何官方制定的課本教材中,絲毫不見與布農文化相關的闡述?為何那些流傳迄今的瑰麗動人的傳說,出了部落,竟難登學院大雅之堂?這些精神面的刺激隨後轉化成積極的動能,並逐漸在拓拔斯體內撒播下初萌的寫作種籽。
儘管受限於現實條件,再加上外在環境的急遽變動,當代的布農族人很難再像過去的先祖們一樣恣意馳騁於山林、將布農的「獵人」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身為部落的一份子,拓拔斯冀望透過自己的筆端,融會想像和智性的靈光,將遠古的神話、耆老的生命圖像以及母語的奧妙一一映繪下來,以具體而微的寫作,落實布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