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劉于慈
詩人向陽(本名林淇瀁)對於寫作議題的關照,除了聚焦鄉土書寫之外,在兒童議題上也諸有累積,如有神話新說、翻譯、散文,乃至兒童詩,其在兒童詩與圖畫書的跨界範疇中,共出版了三部作品,依序為《鏡內底的囡仔》(1996)、《我的夢夢見我在夢中作夢》(1997)、《春天的短歌》(2002),詩作與圖畫彼此互文,不僅吸引閱聽者興趣,並且衍生豐沛的閱讀空間。近來更是跨界詩歌朗誦等演出,顯現其創作的廣度,及詩人對於文藝參與的能動性。
臺語童詩集《鏡內底的囡仔》初版於1996年,並由臺灣知名插畫家幾米為之繪製插圖。2010年再版時,不僅翻新畫作,並將臺語詩作直譯為國語(華語),改以國、臺語雙語發行:《鏡內底的囝仔》、《鏡子裡的小孩》二冊;新版封面,透過銀色圓形的素材摹擬鏡子的實態,邀請讀者自己化身為鏡底的小孩,呼應向陽以「鏡子」主題作為詩作主軸。
本書共收錄十首兒童詩,計有:〈鏡內底的囡仔〉、〈倒面佮正面〉、〈仝款和精差〉、〈早時連暗時〉、〈有影的參無影的〉、〈大的抑是細的?〉、〈夢見我的鏡〉、〈鏡是一片門〉、〈鏡的爸爸媽媽〉、〈共鏡講的心內話〉,每首詩皆搭配鏡子的特性進行創作,在形式上,詩名以正反/同異/早晚/有無/大小等兩組詞彙對稱羅列,也多用兩個段落對比,開展句型相似,但意義卻相反的書寫策略,在在呼應鏡子反射之特色;在內容方面,從兒童認識自我出發,將主題置放在「成長」、「啟蒙」等面向,勾勒鏡像內外的虛實關係,在異同之間對照出自身位置,探究自我與他者的認同問題之外,更是融入哲學等具辯證性的思考。
因此,從兒童詩到圖畫書,從台語到國語,在《鏡內底的囡仔》一書中,向陽不僅關照兒童成長情境,更揭示了作家跨媒介、跨語言的寫作策略,形構詩作豐饒的意義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