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王俐茹
黃春明長期以來關心鄉村議題,是著名的鄉土寫實作家。1980年代之後深入鄉村高齡化問題,陸續寫出許多討論老年生活的短篇小說,並於1999年集結出版《放生》短篇小說集。與書同名的短篇小說〈放生〉,結合黃春明長期關注的鄉村人口外移、工業污染與高齡化問題,其間諷刺了選舉文化與官商貪污、鄉民代表相互推托的醜惡嘴臉,是一篇寫盡鄉村發展難處的小說。蘭陽平原作為稻米重要產地,在發展上與一鄰之隔的臺北工商型態有著明顯的差距,黃春明敏銳地寫出宜蘭地方在面對污染與就業之間的為難。
〈放生〉小說開頭以金足婆在西北雨來臨前收衣為引,帶出武荖坑溪出海口右側村落「大坑罟」的地理位置,同時以「抖落衣服上的黑塵」一併點出危害鄉里的工廠廢煙排放現況。小說以金足婆一家為敘事核心,描寫金足婆、丈夫阿尾與小兒子文通如何在鄉村發展當中歡欣鼓舞、失望,乃至於對抗失敗而失落的故事。小說中「田車仔」(黃鷺)作為串連過往歲月與現在生活的象徵物,一方面作為現代工業毒害鄉村的具體證據,另一方面也回應小說標題〈放生〉的內在意涵──「田車仔」是文通幼時曾期盼豢養的寵物,未能幫兒子達成願望的阿尾,其實一直感到虧欠,因而在文通入獄時,阿尾才抓了一隻中毒的「田車仔」,一邊療癒它,一邊等待文通出獄。小說末尾,對抗官商勾結而入獄的文通終於出獄返家,正好看到了阿尾放生田車仔的一幕。於是「放生」在此既意味著文通得到自由,也代表了阿尾對過往記憶的釋放與解脫。在畫面的帶領下,觀眾也隨著阿尾的眼睛見到宜蘭地景從過去欣欣向榮的景色到現在的污染、頹敗,更為明確感受到作為重要象徵的田車仔為何會中毒被捉。
黃春明的〈放生〉於2001年由當時擔任臺視經理的小野主持、許家石任製作人,導演李作楠操刀,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分為三集播出。同時改編的還有黃春明的〈我的名字叫蓮花〉、〈死去活來〉。電視劇的鋪陳方式與小說略有不同,小說以金足婆為主視角,穿插丈夫阿尾的抓田車仔的過程與回憶;電視劇則以丈夫阿尾為中心,增加了阿尾的夢境,並以此帶出阿尾的家庭歷史。另外,電視劇加重文通與隔壁鄰居阿英的愛情故事,藉由這段感情的分合來表現出鄉村年輕人口不斷外移的窘境。而電視劇的改編不僅讓小說角色更加深化,實際取景於臺灣鄉村,也讓小說場景更加立體,生動的體現了臺灣地景與人文活動相依的微妙關係,因而更讓我們看見透過電視劇呈現文學中的地景的可能性與豐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