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吃的後現代》於2004年出版,作者廖炳惠將多年來跨國、跨文化的飲食經驗,結合長期對於後現代、後殖民相關理論與文化現象的關注,具有理論性、思辨性、批判性的飲食書寫,展現出獨樹一格的學者視野。《吃的後現代》全書有六個小主題,包括「前現代、早期現代、現代到後現代的飲食文學觀之轉變」、「後現代餐飲哲學」、「食譜、香料、廚藝的旅遊」、「族群及多元食譜」、「戀舊、懷古料理」、「飲食的情色化」。在這些主題之下,除了關注飲食的「歷時性變遷」,陳述飲食在不同文明階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背後的符號關係與價值體系,此外,他更留意飲食在全球化社會中,如何展現文化間「異質性」與「同質性」的衝突、交流與協商。
例如當代的飲食文化中,食材、飲食習慣、口味、飲食空間的交融匯合,都暗藏著文化、族群、階級間的互動與角力。在他的詮釋之下,食物宛如文本,在跨域、跨文化之間旅行與「翻譯」,而必須經過重重的吸納、消化與協商,在這樣的過程中,或許帶來「純粹性」被稀釋後的遺憾,但也催生了雜匯、混種、翻轉的潛能。
所謂飲食文化的「提升」,不只是精緻、原初、正統的單向追求,廖炳惠的飲食論述,反而更關注種種「正統」與「非正統」、「優勢」與「弱勢」、「過去」與「當下」、「全球」與「在地」的辯證關係。此外,他也留意飲食文化與「身體」「感官」之間的關係,以及飲食文化如何經由不同的媒介「再現」。這些觀察,揭露了當代的文化癥狀、慾望與誘惑,也洞察了食慾與其他慾望之間的連鎖效應。飲食是「文化」的,「慾望」的,更是關乎「認同」的,他認為在臺灣複雜的政治環境下,飲食文化更具有多重的變數與可能。這些精采的論述與觀察,使他的飲食書寫,不只是個人飲食經驗描摹與追憶,他敏銳的洞見與思辨性,而《吃的後現代》,也就具有複雜的倫理面向與深刻的文化關懷。
延伸文學主題: | 飲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