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翟翱
《紅燜廚娘》是蔡珠兒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延續蔡珠兒偏向人類文化史的飲食書寫風格,文字鮮麗而富於形象。全書分為六輯,以料理方式別類,如「鮮啖」、「煮炒」、「蒸熬」、「燜烤」,以及「挑嘴」與「外食」二輯,記錄其出入廚房、揀選食材之心得,以及圍繞著食物而生的歷史記憶,與「物件」的身世追索。大致上前三輯偏向食色生香的料理經驗,後三輯偏向圍繞著食物而起的知性思考。
自認是張迷的蔡珠兒,文字功力講究,《紅燜廚娘》更是其鋪采摛文的典範之作,裡頭篇名宛如一道道佳餚。可以說,蔡珠兒將文章的「精緻」與做菜的精工等量齊觀,通過鮮麗的文字,便能召喚讀者對食物的垂涎之想像。
蔡珠兒的散文,有別於過往飲食文學作者之處在於,她能吃也能煮,是饕客也是廚娘,因此能寫出鉅細靡遺的料理本事;加之她有自覺地在文章裡注入文化研究色彩,因此相較於前人偏向個人情感抒發的飲食文學,蔡珠兒則偏向集體記憶的追索與建構、知性的說解與考究。當然,其中也不乏二者兼具之作,像是在〈紅蘿蔔蛋糕〉中,通過食物回想母逝以及母親未解的過往。在此,「豐潤厚實」、「暖熱噴香」的紅蘿蔔蛋糕成為了救贖心靈的可能;〈麻姬露〉寫幼居花蓮時常見的麵包樹,帶出幼時記憶與時間遷化的感懷;〈豬油拌飯〉則以臺灣窮困年代常吃的豬油拌飯為主題,牽引出個人乃至集體的記憶;〈叻沙迷情〉追索南洋料理叻沙的來由,把這個酸辣的料理與馬來半島奔放多元的「雜種」文化並置,一如在地文化,叻沙「無法複製,只有在原地才有原味」;〈香蕉之死〉則引導出資本主義、跨國企業壟斷的思考。
蔡珠兒的廚娘身分,不只是關起門來的家庭主婦,同時也是移動的旅行者,通過小小的食材物件,在《紅燜廚娘》中縱橫出共時性與歷時性的文化觀察。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翟翱
蔡珠兒(1961-),出生於臺灣南投,臺灣大學中文系、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版記者,現居香港。曾獲吳魯芹散文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獎等獎項。
蔡珠兒的散文創作始於1995年出版的《花叢腹語》,關於該書,蔡珠兒稱之為:「一個植物愛好者的獨白私語。」是書以花草為主題,部分篇什涉及食物書寫。在《花叢腹語》裡,蔡珠兒展開了她的「名物」之學,文章環繞著物質(諸如花草、食材、菜餚等)展開記憶與身世的追索之旅,在感性之外,更多的是考究、說解的知性成分,此基調也成為蔡珠兒日後散文的一大特色。第二部散文集《南方絳雪》(2002),則有更多偏向文化史書寫的篇章,例如〈丁香的故事〉一篇,將香料與殖民史勾連,向讀者鋪展其書寫物質史的功力。《雲吞城市》(2003)則企圖以香港作為書寫舞台,蔡珠兒召喚香港在地食物,勾引出城市的過去,也帶出她旅居香港多年的心得與情感。蔡珠兒的飲食書寫功力在《紅燜廚娘》(2005)大放異彩,從揀選食材到廚房功夫,乃至料理的身世緣由,在蔡珠兒筆下,繁複的料理過程可與經營文章齊觀,其靈巧而濃麗的文字往往能召喚讀者對食物的想像。其餘知名作品尚有《饕餮書》(2006)、《種地書》(2012)等。
蔡珠兒的飲食散文不同於林文月等飲食書寫前輩,多以食物勾連個人記憶,更偏向文化史的集體記憶。誠然,二者並非絕對的對立,蔡珠兒以食物作為她的文化史切入點之時,亦不乏個人情感的投射。
延伸文學主題: | 飲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