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王俐茹
2008年臺灣導演王也民拍攝電影《鬪茶》,藉由延伸中國宋代茶道競賽的歷史,將現代臺灣人手一杯的茶飲文化,置入於中國、日本、臺灣飲茶歷史發展的想像中。電影試圖以歷史勾連並解釋現代東方茶飲消費的源頭,運用一則族群傳說將飲茶的文化空間拓及中國、日本與臺灣,並以茶道文化揉合親情、愛情與族群的糾葛,描述了一則因「茶」而生的怨恨、失望與後悔,最後也因「茶」而解脫、放下、原諒的故事。
情節以宋代鬪茶文化為發想,描述中國茶道發展最盛時期有一種「黑金茶」,滋味天下無敵,繼而延伸出生性好鬪的「公黑金茶族」與追求韜光養晦、不與世爭的「母黑金茶族」。本為同源的兩族因一位仰慕母黑金茶的日本人八木宗右衛門而產生嫌隙,致使公黑金茶族滅絕了母黑金茶族。八木僥倖逃回日本並帶走僅存的母黑金茶苗,卻也留下母黑金茶詛咒八木家族的傳說。由此,故事環繞著日本八木家族的父女矛盾與公、母黑金茶兩族的宿世情仇發展,透過旁觀敘事者茶神陸羽的穿針引線,親族、愛情、恩怨、勝負都在茶香中獲得解決。電影核心主旨也在最後一場三人比賽中揭露:「鬪茶」所鬪的不是茶技與茶葉,而在於尋求自己的心靈寧靜與理解。
《鬪茶》著眼於東方特有的飲茶文化,雖是一則子虛烏有的茶族傳說,卻扣合了茶飲文化在千百年來的歷史際遇與遷徙變化。無論是飲茶文化在亞洲的傳播線圖:由中國輾轉傳入日本,並開啟了茶道文化,乃至於公母黑金茶族在臺灣落地生根,直到電影中無時無刻出現的珍珠奶茶。或是數萬元之譜的茶葉競標與滿街都是的手搖茶店、正襟危坐的日本茶道與放鬆隨意的庶民飲料的種種對照,也提示了「茶」作為嗜好物,廣泛在各階層、文化脈絡下流轉的能動性。「鬪茶」毋寧是在茶文化發展至巔峰時產生的競賽,亦是上流階層比較品味、知識、財力的場合,然則,當電影將這項活動與現代的庶民飲茶習慣並陳時,《鬪茶》不僅說明了飲食文化在歷史中的傳承與改變,也輻射出「飲食」命題本身的複雜與多變。
延伸文學主題: | 飲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