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石廷宇
乍聞「鹹豆漿」片名,觀眾或許會誤以為這是一部以「飲食文化」為核心的電影,然這部由徐立功製片、王明台導演,上映於2002年的電影,實際上是試圖透過主角們對於口味特殊的「鹹豆漿」的選擇,喻指成長過程中面對「抉擇」時的不易。
電影一方面以人物和背景的交互呈現,突顯臺灣電影新浪潮成熟而強烈的寫實風格,另一方面,也藉由劇中角色身分的模糊與混亂,強化了其人在成長過程中,伴隨各種選擇而感受到的真實性和不確定性。由是,「鹹豆漿」裡包含的複雜滋味──打顆蛋、幾滴辣油、澆一匙醋、加一把蝦米、油條小截,或有饕客喜好添加菜脯等──如此遠比甜味來得複雜而深刻的口感,遂被電影用為常見的「甜豆漿」以外,非主流成長歷程的代表性符號。
架構在1980年代「升學掛帥」的臺灣社會,這部電影主軸乃是兩位不願理所當然進入升大學補習班、順從地跟隨普遍生涯規劃的青年,明賢(馬志翔飾)與啟文(范植偉飾)。他們一方面嘗試著脫離既定的升學軌道,一方面也在逃離補習班後發展出追尋自我道路的勇氣、挑戰自我的可能性。在電影裡,這對想逃離補習班的好友亦分別展開了對愛情的追求與付出,才發現人生中有關愛與選擇的難題,其解答遠非教室裡所能學到。
「愛」,在此成了既當然又深刻的驅動力,鼓動兩人原本莽躁的世界,搖晃出比波浪更強烈的生命震顫。為了「愛」,明賢選擇了陪同單戀的靜芬(簡沛恩飾)遊走在法律邊緣,透過一次次的仙人跳累積積蓄,以完成她的夢想;啟文則在「愛」的課題之外,為了兄弟情誼,褪去了標榜名校的卡其制服,也推開了原本一同努力升學的女友。電影在兩位少年並肩奔跑的畫面中收束,似乎也暗示了他們將繼續這段不斷抉擇、追尋勇氣的路程,而終能定位自我。
「鹹豆漿」既有別於大眾口味,便象徵著選擇一種眾不同的生存姿態。在成長過程中,或許多數人更期望能品嚐「甜」的滋味,但主角們卻毅然面對酸辛苦辣,因而《鹹豆漿》最終也就意味著,面對「自我真正的想法」時,是否願有接受挑戰、選擇不同於世界既定價值的勇氣。
延伸文學主題: | 飲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