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葉維廉在《雨的味道》(2006)一書前撰有長序,陳述了他(以及同代的寫作者)生命經驗與詩藝追求的特殊歷程。盤根錯節的文化血緣,「錯位」於不同地域、文化、政治氣候的生命經驗,乃至於不同語言體系、美感經驗的翻譯與思索,讓他的詩作具有複雜的面向。在現代主義式的反覆錘鍊下,他讓詩語言產生「秘響旁通」的特殊動力,能夠濃縮與擴張種種不同的意象與思維,無論是歷史記憶的連結對話,瞬間感官經驗的捕捉,靈魂與智性的掙扎與迴響,都能夠顯現其詩歌的高度語言彈性與哲學思考。
詩集《雨的味道》收錄葉維廉2000年至2006年的詩作四十餘首,全書分為七輯,「倫敦詩記」、「尋幽」、「困頓的城市」、「尋找中國」、「普羅旺斯:風景、冥思、倒影」、「露西亞」、「重逢與歸來」。看似以遊歷路線作為編排邏輯的「記遊詩」形式之下,實則記錄了葉維廉遊走於不同文化體系與地理空間的哲學思考與美學實驗,以及某種「鬱結」與「愁傷」的心緒。那或來自於他所自述,「個體群體大幅度放逐、文化解體的廢然絕望、絞痛、恐懼和游移的巨大文化危機感」。然而自1960年代到千禧年之交,政治環境已然有了劇烈改變,在《雨的味道》中徘徊不去的「愁傷」與「鬱結」,實則持續顯露著詩人對於文化的關懷與危機感,內在與外在的撞擊與調和,歷史與記憶的交融與對話。
《雨的味道》中,葉維廉透過身體的外在遊歷與心靈的內在尋索,探索「我」的位置。他筆下的「風景」,不只是古典式的山水境界,更揭露了種種歷史暴力與文化斷裂的創痕,在濃密的語彙與聲響豐富的語言中,展開他對於文明、歷史、情感的冥思。也因此,葉維廉的現代主義美學追求,落實於《雨的味道》一書中,不僅是歐美現代主義的翻譯與引介,更有著複雜的跨文化協商與自覺;他的超越與安頓,同時座落於詩歌語言的實踐與實驗,古典與現代的吸納與塑型。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葉維廉(1937-),生於廣東,1948年因戰亂舉家逃難至香港。1955年來臺求學,先後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1964年獲愛荷華大學美學碩士,196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同年任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比較文學教授,往後協助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發展比較文學學科,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臺灣大學外文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現旅居美國。學術專長包括東西方詩學、比較文學、美學、哲學等,出版中、英文學術論著如《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1970)、《飲之太和》(1980)、《比較詩學》(1983)、《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1986)、《歷史、傳釋與美學》(1988)、《解讀現代、後現代》(1992)等。創作方面,知名詩集如《賦格》(1959)、《愁渡》(1969)、《醒之邊緣》(1971)、《花開的聲音》(1977)、《三十年詩》(1987)、《冰河的超越》(2000)、《雨的味道》(2006)外,尚有散文、童詩、譯詩等,共四十餘種。
香港時期的葉維廉,對文藝創作與詩歌已有高度敏感,曾與崑南、王無邪合辦《詩朵》、《新思潮》、《好望角》等文藝刊物,來臺後加入「創世紀」詩社。其常以「放逐」、「愁渡」、「錯位」等詞彙來描繪生命經驗與文學思考。身處東西方文化碰撞、交錯的邊緣地帶,在多重的歷史語境與政治氛圍中,他對於東西方語言、美學、文化有了更為深沉而複雜的詮釋。他不斷地在詩歌中開發語言、意象與韻律之間的可能性,顏元叔曾以「定向疊景」的方式來詮釋其詩歌藝術結構的特質。其具有高度彈性與變貌的語言實驗,除了同時尋求東西方詩學中的奧祕,也回應著生命經驗中糾纏的歷史記憶與創傷。
延伸文學主題: | 現代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