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黃健富
由陳懷恩執導的紀錄片《逍遙遊》(2011),是「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系列作之一,以作家余光中為拍攝主體,其散文〈逍遙遊〉為名,勾勒作家的創作經歷與生活剪影,交織其文其人,以影像的形式,介紹予大眾,且向作家致意。
生於中國江蘇南京的余光中,1950年來臺,創作包含新詩、散文、論述、翻譯等逾50餘種。1950年代正值臺灣文壇引入現代主義、各文體都求取新變之際,現代詩亦爆發有多次論戰。余光中及其所在的藍星詩社,便關切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反對《現代詩》季刊的「橫的移植」之說,余氏且與「創世紀」詩社的洛夫有過論戰。影片帶過了與洛夫論戰的事蹟,並訪談了(傾向贊成)余光中的研究者及詩社同人。而他的「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丹」,以及講求文字的「彈性、密度、和質料」等創作理念,實是冀望在「純正中文」、「中國性」裡接合現代主義的創造。
導演似無意涉入文學場的複雜,織綴著作家的文字、生活與遊歷,關切的更多是作家的生活。交疊著與妻子往去中國,及在臺生活的行旅軌跡,紀錄片於是突顯了外省身分的「雙鄉」情懷。再如其與妻子的相處、與家人的繫念,以及在學院授課、於國小課室朗誦等片段,則突顯出余光中作為知識人、教育者的深情形象。而影片捕捉到余光中打水漂、以及旁人驚呼「余老師又騎獅子了!」等生活場景,也帶領觀眾看見作家單純的童心。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特意置入一個個移動的場景,忽而是作家乘船在河上行進,忽而是提著提包,在多歧的木棧道前行。生途悠悠,恍兮惚兮,在此界與彼界間尋尋覓覓,且走且行,影片末端,白髮的詩人在海濱遇見了年輕的自己,喊了招呼,揮手致意,一切寬和而清明。此生終是一趟追求逍遙的「逍遙遊」。劇終,余氏且唱了蘇軾的《赤壁懷古》,船續前行,在常與變間,有著曾經寄託的雄心,也有時間篩落後的灑脫、自在以及沉靜。
《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預告片(來源/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文學主題: | 現代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