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2006)作者陳義芝曾任《聯合報》副刊主任,退休後,回到母校臺灣師範大學任教,開設新詩創作與新聞編輯採訪等課程。從詩人研究者的視界出發,緒論提及此書的三大概念:現代主義、新詩、詩學。除了釐清何謂現代主義之外,亦著重閱讀時的審美經驗,以及文藝美學的細掘。因此,他援引自1930年代至2000年間,臺灣新詩涉及現代主義派別的文本,析論現代主義思潮在臺灣深化的過程。
首先,他聚焦於日治時代的臺灣新詩,例如水蔭萍(楊熾昌)詩作的超現實主義特色。緊接是戰後紀弦的「新現代主義」,兼論紀弦與覃子豪新詩論戰的影響。另舉藍星詩社的余光中採取廣義現代主義,不捨棄傳統或古典元素,使得其詩學主張穩健向前,並引領風騷數十年。他不忘提及林亨泰的立體主義詩學概念,如其〈風景No.2〉即為經典之作。
相較藍星詩社的個人特性,1960年代創世紀詩社集體「西化」的風格強烈,代表人物如:瘂弦、洛夫、張默等人。作者更點出葉維廉、李英豪兩人的譯筆,在當時亦有貢獻。至於多以本土現實主義色彩為論述主調的笠詩社,陳義芝以李魁賢為例,舉出作品中「現代性」風格表現,映照現代主義在臺灣開花結果的力證。
本書的中後半部分,討論了1970、80年代詩人們正視臺灣島上的歷史現實,或有回歸傳統的作品產生,隱然有本土現代主義的風潮形成。更進一步的,本書亦對現代/後現代主義進行探討,並梳理臺灣詩人們如何迎上這波後現代思潮進行書寫,最後替遊戲、實驗風格強烈的夏宇,新闢一章討論之。
作者提出1953至1969年詩的現代主義運動不等於現代主義詩學影響,旨在說明:「真正的現代主義永不消失。」運動是一時的,而詩學是恆久的真與美,文本正是為此而生成。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附錄有臺灣現代主義詩學年表與現代主義流派的解說,供讀者作為新詩工具書查閱。
延伸文學主題: | 現代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