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國立台灣文學館自2010年啟動「臺灣文學史長編」書寫,累積共33冊書籍。其中的《探索的年代——戰後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及其發展》(2013)一書,由廖淑芳、包雅文兩位研究者共同撰寫。長編的編寫策略是以臺灣文學發展時間為軸線,而本書的時序恰好落在第17冊,正說明現代主義精神在臺灣文學史上的中心座標。
本書梳理戰後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發展的興起與背景,談論從1950年代國民黨官方文藝政策主導,生產一批具有反共文藝色彩的作品時,臺灣亦無法抽身於國際間冷戰結構之外。從1950年到1965年間,臺灣接受「美援文化」後,社會氣氛也漸漸地將美國/西化/進步/現代化等概念連結成相同價值。論者觀察夏濟安《文學雜誌》與美國新聞處的互動,以及後來《現代文學》雜誌發刊詞宣示將從事的一些「破壞性的建設工作」,勾勒出美援文化經由外文系社群的合作,推廣「西方現代主義」的作品與思想。這些閱讀材料與翻譯文本的過程,皆為文學創作者(如:白先勇、王文興、葉維廉、陳若曦、歐陽子等人)揭櫫了現代主義的精神,成為他們從事文學創作的育成養分。
本書作者歸納1960年代現代主義小說創作主題,包含:「流亡與放逐」、「存在的疏離與焦慮」、「情慾描寫」等;語言風格上,傾向鍛鍊文字,例如:詞彙倒裝或置換、詞性變化、運用罕見字書寫等。敘事手法則注重人物內心的心理描繪,將人物「想什麼」、「怎麼想」的過程,披露於讀者眼前,並操演敘事者聲調的轉換。儘管1970年代回歸現實的聲浪當道,1980年代轉而朝向多元文化並存、文學創作重心擺向後現代主義「解構中心」的思想,然而,二戰結束以降的現代主義精神已安然於降落於臺灣文學創作的豐沃土壤上,這種精神或有人稱為「前衛」,亦可用〈禮記‧大學〉裡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貼近它的意義。
延伸文學主題: | 現代主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