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沈曼菱
現代主義(modernism)、現代主義者(modernist)以及現代性(modernity)這些詞彙在17至18世紀時相繼出現,20世紀以後,「現代」產生了正面意涵,幾乎等同於「改善的」、「效率的」或是「進步的」,也因為「現代性」對創意、理性的強調,使現代主義在19至20世紀特別指涉1840至1940年代實驗性的前衛藝術和創作。在文學表現上,則是透過個人式的語彙以及強調非理性的方式來彰顯其想像與非邏輯的藝術特色,代表作家如卡夫卡(Franz Kafka)、艾略特(Thomas Eliot)、喬伊斯(James Joyce)等。
1950年代後的臺灣文壇,因為語言政策的施行,而讓許多原活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面臨了寫作斷層,於此同時,從中國大陸來臺的作家們,則普遍的響應了政府對戰鬥文藝、文學形式全面西化的主張,因而形成了臺灣文壇在1950中期至1970年代的氛圍與創作特色。1953年紀弦主編的《現代詩》問世,1954年覃子豪成立藍星詩社時,洛夫、張默也在高雄成立創世紀詩社(瘂弦於稍後加入),並發行《創世紀》詩刊,在日後成為臺灣現代詩的重要創作社群。
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時,提出了三大主張即是:1、確立新詩的民族陣線,2、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3、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而《創世紀》的風格主張,則有過三次較大的變化,從最初的「戰鬥詩」,中期的「新民族詩型」,到1960年代之高舉「超現實主義」的口號,《創世紀》在引領詩壇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可說是扮演著重要的一角。
《創世紀的創世紀:詩的照耀下》(2014)一書出版於《創世紀》發刊60週年之際,其以創世紀詩社及詩人為核心,通過漫畫、活字、拼貼、插圖等方式重新詮釋其經典詩作,除向詩人們致敬以外,亦可視為研讀創世紀的入門之書。此外,紀錄片「他們在島嶼上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第一、二系列(2011,2014)中,也有臺灣現代主義作家與詩人的身影,創世紀詩社的核心人物洛夫與瘂弦在第二系列分別有《無岸之河》、《如歌的行板》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