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溫州街的故事》(1991)是小說家李渝的第一本小說集,也是戰後臺灣文學重要的作品之一。《溫州街的故事》出版後旋即為《聯合文學》舉辦的「八十年度十大文學好書──作家票選」選入前十名;作家白先勇在一次回顧《現代文學》及其同仁的演講中亦表示:「一系列的溫州街故事非常感人,那年代知識分子的苦惱,說不出的、難以言傳的寂寞,被李渝寫進來。」而包括王德威在內的許多文評家也紛紛發表書評,討論《溫州街的故事》複雜的形式與內容──《溫州街的故事》的文學史意義可見一斑。
在1990年代初期出版的《溫州街的故事》,距離李渝第一次在《現代文學》發表作品的1964年,已時隔將近30年,這個間斷和李渝在1970年代出國留學、投入北美保釣運動密切關聯,然而保釣時期所學習的中國及臺灣現當代文學與歷史知識,也成為李渝1980年代重回書寫最重要的底蘊。《溫州街的故事》輯錄的作品,如〈她穿了一件水紅色的衣服〉和〈夜煦〉都暗含了中國現代史上的人物或事件;而像〈夜琴〉及〈菩提樹〉則分別描寫了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附在書最後,寫攝影家郎靜山、和書法家臺靜農的兩篇散文,更是直接向臺灣文化界呼籲──這些主題都展現出李渝對歷史和社會現實的關注和介入,而特別在渡海來臺一代人的生命史,及臺灣島上族群接觸的議題方面,她的作品展現出高度的思辨和反省,亦得以與眷村小說參照對讀。
但是回到作品上,李渝的小說形式和文字風格卻是非常地冷靜而且抒情。所謂的冷靜,指的是作者不在敘述中露骨地褒貶人物、月旦事件,而是透過情節加以顯示,讓讀者自行去判斷;至於抒情,則是李渝不直接解釋人物的心情,而是經由生活的細節和景物的象徵,去帶動視線並勾連出潛意識,進而烘托出人物本身的情感和精神。藉由這樣的方式,《溫州街的故事》呈現出歷史事件的多義性,與在大時代底下個人的可能與限制。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李渝(1944-2014),祖籍中國安徽,出生於中國重慶,1949年隨家人渡海來臺;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1982年起任教於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2005年任香港浸會大學駐校作家,2010年以「白先勇文學講座」教授的身分回到臺大教授小說寫作與繪畫史。就讀外文系期間,李渝與助教郭松棻(1938-2005)相戀,並相偕出國留學、共同投身柏克萊的保釣運動,後於1971年結婚。
李渝在1983年以〈江行初雪〉榮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而她李渝最著名作品是《溫州街的故事》(1991),此一小說集以詩化的語言、靈動的意象,強調個人的、抒情的能動性,藉此重新評價白色恐怖年代的溫州街。而在後來的作品中──例如經歷反覆改寫的《金絲猿的故事》(2000;2012)、和故事新編的《賢明時代》(2005)──李渝繼續淬鍊與精進她的敘述風格,卒而奠定其文體家的地位。2013年出版的《九重葛與美少年》,則可視為李渝總括自己創作生涯的里程碑作品。
在文學創作以外,李渝亦投入藝術史和小說評論的寫作與翻譯,曾得到帝門藝術評論獎殊榮,出版有《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2001),和《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2011)等數種,並翻譯高居翰(James Cahill)《中國繪畫史》。李渝在2005年郭松棻去世以後,一方面與重度憂鬱症抗爭,一方面整理郭松棻的遺稿出版。2014年5月,逝世於紐約寓所。
延伸文學主題: | 眷村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