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錄片導演 王美珍
在臺灣,關於外省族群故事的想像,多半都與「眷村」緊密連結。眷村印象,通常是這樣的:若爸爸在上班,媽媽們就湊桌打麻將;孩子結黨為伴,壯膽到村外闖天下。生活窮困,但不缺熱鬧,就算兩手空空,至少家在、情感在。《一人三坪六十年》希望表達的,便是這個總是以「家」為基本單位的眷村故事,並非外省族群生活的全貌。
由於政府在1950年代對低階軍兵下達禁婚令,許多人因此被迫單身。待國家恍然大悟反攻無望後,這些軍兵在婚配市場裡,早已成為被人輕視的「老芋仔」,加上經濟條件差,只好孤老終身。本片首度進入臺北市一處空軍單身宿舍中,真實呈現三位單身老榮民的故事。該宿舍於1974年成立,原有一千多名老兵入住,現在大多亡佚,僅存200多人。每個人的房間僅有三坪大,沒有自己的廚房、沒有自己的浴廁,更沒有人可以對話,安靜到連蝴蝶撲窗的聲響都能清晰聽見。
紀錄片中的三段故事,訴說著三種不同的無奈與寂寞。第一位主角林伯伯,因老兵身分常被人瞧不起,不容易融入臺灣社會。當他滿懷熱望、帶了一萬元美金回到故鄉浙江贈送親戚,沒想到親戚卻冷漠以對。他只好日日練筆讀書,自嘲道:「書本就是我的老婆」。
第二位主角傅伯伯,房間則貼滿了妙齡女郎的裸照月曆,真實反映了壓抑數十年的男性單人房慾望。在滿牆春色之中,驚見以小楷毛筆寫好的遺書,早早裱好金框掛在牆上,並已與殯儀館人員談妥,收屍時如何處理,令人鼻酸。
第三位主角劉伯伯,幾年前娶了大陸配偶,罹患癌症後起居全賴她照顧。大陸配偶原對臺灣存有美好想像,看到破爛的宿舍才猛然幻滅。此一段落,展現了許多老年後婚娶大陸配偶的榮民生活類型,也可從大陸配偶的詮釋中看見「不一樣的臺灣」。
從前,有首愛國歌曲唱道:「沒有國,哪有家。」在這三段故事裡,卻讓人看見在大歷史之下,因著國、失去家的犧牲者。他們沒有控訴,反倒是認份於日常,一個人吃飯、睡覺、寫遺書、買靈骨塔,默默地來,默默地走;無人知曉,無人祭拜。
延伸文學主題: | 眷村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