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王品涵
〈美麗島〉一曲發表於1977年,歌詞改編自陳秀喜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一〈臺灣〉,原詩寫成於1973年。1970年代是臺灣面臨劇烈震盪的十年:1972年退出聯合國、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同年爆發「美麗島事件」。當時民間開始出現認同「臺灣意識」的聲音,而官方則仍處在戒嚴時期,對於「臺灣意識」的興起,有如驚弓之鳥,而每有禁歌禁書之舉。在此一意識衝突之下,「美麗島」此一名詞,遂成為此年代的重要切片。影響所及,至今仍未消退。
而〈臺灣〉的作者陳秀喜,由於走過殖民年代,對於歷史往往也有獨特而深刻的反省。在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之中──以「搖籃」作為臺灣的象徵,同時也帶入了那雙推動搖籃的手的「母親」意象,將島嶼與居民的關係譬喻為「母與子」。這首詩到了1977年經梁景峯改編、李雙澤作曲、楊祖珺演唱,成為膾炙人口的民歌。梁景峯的改寫,無論有意無意,原詩中根源於陳秀喜「受日本教育的女性知識分子」身分的母性意象與日人文學典故,幾乎為男性書寫與漢人文學典故所替代。首句雖保留了「搖籃」與「母親」兩個關鍵詞彙,然而在後續的意象中卻並無任何延續,而原詩中陳秀喜所愛用的植物意象,「榕樹」也被置換為「水牛」,人類活動遂有壓倒自然現象之趨勢。
諷刺的是,儘管經過此次改編,歌詞中的意象已然承續官方認可的《臺灣通史》,然而由於演唱者楊祖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被當局視為「問題分子」,致使收錄〈美麗島〉這首歌的專輯,在1978年發行之後的兩個月就被唱片公司全面回收銷毀,同時禁止公開於電視廣播上演唱。而在1979年,黨外人士以此曲作為雜誌的名稱後,〈美麗島〉遂更被認為具有「臺獨意識」而成為禁歌。事易時移,在「美麗島事件」被追認為臺灣民主進程推手的今日,〈美麗島〉也早已褪下「禁歌」的枷鎖,與詩作〈臺灣〉相互輝映,傳唱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