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葉衽榤
王拓(1944-)的小說〈金水嬸〉於1975年首度刊登於《幼獅文藝》,而廣受歡迎。隔年旋出版同名小說集《金水嬸》後,亦多次再版增訂。1999年民視「台灣作家劇場」亦改編為單元劇,堪為臺灣文學經典之作。
〈金水嬸〉的主角金水嬸來自基隆八斗子漁村貧窮人家,小說反映時代變遷下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而所欲彰顯的主題,則是永恆的母愛。臺灣在1970、80年代間由於經濟的起飛,造成了城鄉發展不均、貧富差距拉大,不同世代也形成迥然不同的價值觀。在那個資本主義開始大張旗鼓的時代,金錢成為看透人性最重要的顯微鏡。
在小說開頭,金水嬸以質樸的雜貨小販形象登場,身上散發著偏遠漁村裡傳統人家的純真光芒。她天天挑著貨擔到每戶人家去叫賣,因此建立起深厚的鄰里關係。這種相互信任的情感,體現於在金錢上互相支援的民間「互助會」系統上。
因為金水嬸生了六個優秀兒子,鄉鄰們莫不投之以欣羨。她的兒子分別身任銀行經理、稅務處專員、漁船船長、商船大副,最小的兩個則還在讀大學、高三。在導引出金水嬸的正面形象與六個兒子的現況後,小說情節卻突然發生劇變──金水嬸借錢給大兒子、四兒子後,又因受騙,血本無歸,導致無法如期繳交「互助會」的會錢。
被逼急的金水嬸,接下來只好從小漁村八斗子出發,到都市基隆去找兒子們討錢。然而,四兒子受媳婦影響不願還錢,當金水嬸到銀行去找大兒子,又因一身鄉下人土氣的打扮,被兒子從銀行後門偷偷催趕。心灰意冷的金水嬸回到八斗子,竟遭逢丈夫金水的病逝。兒子們回家奔喪,討論起父親債務的問題,又落得不歡而散。最後,金水嬸的面前只留下鄉鄰們惡言相向、討債的嘴臉。隨著夫逝、子離、鄉鄰相逼,看透一切的金水嬸忽然失蹤了。
在小說最後的尾聲,王拓如此敘述:「春天終於再度降臨了八斗子,像一個生命豐厚的母親,使大地呈現了無限活潑生機,孕育出無數生命,在陽光下、在風裡跳躍歡呼。」這段借景寫意的文字中,躍現了〈金水嬸〉的最終旨趣。金水嬸經歷眾多苦難,仍無怨無悔地到臺北替人幫傭、到仙公廟幫兒子們祭煞補運,純樸厚實如她,甚至也逐一清償了債務。金水嬸「現在似乎又很快樂,像以前在八斗子挑雜貨出來賣的時候一樣,愛講笑話、開朗、對前途充滿了希望。」在這段文字中,王拓刻畫了一位母親永恆不渝的堅韌、無私與包容的畫像。
《金水嬸》電視劇片段(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葉衽榤
王拓(1944-),本名王紘久,基隆八斗子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王拓曾在基隆碼頭從事過挑煤、油漆工、漁民等工作,曾執教於花蓮中學、政大中文系、光武工專等。1979年王拓因高雄事件被捕入獄受刑6年。出獄後,王拓創辦《文季》雜誌,並曾任《人間》雜誌社社長、人間出版社社長、財團法人春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並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91)、立法委員(1995-2008),亦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2008.2.1-5.20),2008至2009年間任民主進步黨秘書長,此後淡出政壇。
王拓於1979年創辦《春風》雜誌,曾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創作文類以小說與兒童文學為主,重要小說集有《金水嬸》(1976)、《望君早歸》(1977)、《台北.台北!》(1985)、《牛肚港的故事》(1985)等。小說的特色主要表現社會現實,同時也表達對基層小人物的深切關懷。而在文學評論方面,《仙人掌》雜誌於1977年刊出王拓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一文,使王拓與銀正雄、朱西甯等人展開了臺灣文學史上重要的論戰:「臺灣鄉土文學論戰」。
王拓小說〈金水嬸〉於1975年8月刊於《幼獅文藝》,成為臺灣本土文學代表作品之一。小說集《金水嬸》於1976年出版後亦多次再版(1987、2001、2005)。在影視作品方面,〈金水嬸〉由林清介於1987年改編為電影,汪惠齡於1999年改編為電視單元劇〈臺灣作家劇場:金水嬸〉,2002年歐陽升將〈金水嬸〉、〈望君早歸〉等小說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臺灣曼波:金水嬸〉,王拓的文學地位可見一斑。
延伸文學主題: | 本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