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江昺崙
小說〈春成的賠命錢〉由林雙不(1950-)發表於1983年,背景是1970-80年代的臺灣農村。主角蘇水生的兒子春成不幸死於軍中,只獲得十萬元的「國賠」。水生將這筆錢借給了鄰居蔡連續當會錢,卻又被倒會,走投無路之下,蘇水生決意結束他悲慘的一生。1998年民視播出電視單元劇《春成的賠命錢》,由林正盛執導,而改編的劇本也讓觀眾看見不同於小說的農村光景。
在小說〈春成的賠命錢〉裡,實隱含著兩種批判,第一個是對於國家體制的不滿:1980年代初期,臺灣的男性都必須當兵兩年半,當時是戒嚴時期,軍中的氣氛非常封閉,時常有役男被欺負或者「失蹤」,就算有冤屈也無從申訴。水生的兒子春成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地「淹死」在部隊裡面。小老百姓求證無門,最後也只收到十萬元的賠償金,等於是當時公務員十個月的月薪,非常微薄。小說一開始便以春成急切而哀淒的死訊開場,除了帶領讀者進入絕望的氛圍,也表現出作者對於國家體制的憤怒與不信任。
第二層批判則是對於農村發展的哀嘆。當時農鄉地區發展幾乎停擺,故事裡的年輕農村子弟也都到城市去闖蕩了,所以留下來的農民們,只能將生活寄望在下一代的工作收入上。小說中的敗家子春來,以及蔡連續之子福明的被倒債等情節,都象徵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投機心態,以及貧富差距加大之下人心的疏離,使得農村傳統的淳樸也逐漸走向崩壞。
而在1998年拍攝的單元劇中,興許是為了緩和前述向國家體制控訴的尖銳感,於是將春成的死因改編成工廠意外,劇情鋪陳也較為平靜、柔和。另外,也加入了濃厚的鄉土人情,發展成了長篇的農村寫實劇集。例如在小說中原是冰冷而無個性的員警老陳,在影集中被刻畫成為了熱心、有義氣的外省警察,而影集中的對話,也在在突顯了蘇水生一家的貧窮,以及貧窮所帶來的悲哀與衝突。電視劇的改編為小說加入了許多豐富的鄉土元素,如宗教信仰、鄉土語彙、農村的人情網絡等,除烘托出鄉土氛圍,故事背景與人物形象也顯得更為立體,讓觀眾透過劇情重回林雙不筆下既衝突也壓抑的1970-1980年代臺灣農村。
《春成的賠命錢》片段(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延伸文學主題: | 本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