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林嘉立
受譽為鄉土散文、庶民散文大家的阿盛(1950-),其文不避俚俗、不受散文體裁限制,並擅長穿插民俗文化、民間文學的元素,以鄉野說書人的語言,將成長過程中的農村經驗化做一個又一個親切可人、飽含濃厚情感的故事,例如使用唸歌「周成過臺灣」的唸歌詞為開頭、寫兒時莫逆之交的〈十殿閻君〉即為代表之一。
作為篇名的「十殿閻君」,其實和「周成過臺灣」一樣,皆為阿盛小時候,於臺南新營太子爺廟前,彈奏月琴維生的鹿港婆經常表演的唸歌段子。鹿港婆有個與阿盛同年同校的兒子,喚做林秋田,兩人一拍即合,一起逃學、偷果、當小太保。但當阿盛考上高中後,兩人的人生就此岔開,阿盛從此一心向學,林秋田則繼續混跡江湖,犯科逃亡、坐牢,出獄後更成了統領一方的角頭。當上角頭的林秋田並未從此一帆風順,幾年後又因殺人而展開逃亡,最終被判處死刑定讞,在鹿港婆過世不久亦槍決伏法。
在這篇散文中,「十殿閻君」和「周成過臺灣」的歌詞反覆出現、佔去不小的篇幅,其意義除了承先啟後、銜接段落之外,阿盛更延伸其中既有的「諸惡莫做、諸善奉行」、「歹路毋通行」等勸世精神,向讀者展示環境與意志兩者之間的辯證。林秋田殺人逃亡途中,曾來到大學生阿盛租貸的房間,吐露自己內心深處對環境的怨恨:他怨沒有面目的父親、怨地位卑賤的母親,恨獨重智育而扼殺才華的制式教育、恨嘲笑出身的勢利社會。雖然阿盛筆下的林秋田重情重義,字裡行間也對林秋田的遭遇表達強烈的不捨,更藉此批判當下臺灣的教育體制,但阿盛並不認為先天的環境完全決定了林秋田的悲劇。故事中和林秋田起跑點一模一樣的妹妹林秋芬,靠著個人努力擺脫了種種環境的限制,無非是最佳例證。
〈十殿閻君〉於1998年改編為同名電視劇,雖然劇中某些人物與情節的設定與原作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抓住原作的精神。如電視劇中的林秋田出獄後曾改過向善當理髮師,不久卻被幫派份子脅迫,而不得不重操舊業;或者安排林秋田說出:「我最怨恨的是不知悔改的自己。」這種自我反省的臺詞,可說強化了原作中環境與意志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忠實還原「十殿閻君」這首唸歌,不但彌補原本只能靠讀者想像的音樂性,更以另一種滲透性更為廣泛的媒體,保存了日益消失的臺灣庶民文化。
《十殿閻君》片段(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延伸文學主題: | 本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