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蔡栢傑
電影《海角七號》於2008年上映,是魏德聖編劇、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其啟用了臺籍、日籍演員,對白亦是中文、日文、閩南語穿插混用,全片以平實展現小人物的生活感與貼近在地而著稱。
電影中的主角阿嘉,是個在臺北混不出名堂的樂團主唱,某天,因為再也無法忍受諸多的不順遂,阿嘉氣憤地摔爛了電吉他,一路騎著冒煙的機車回到他的老家──臺灣最南端的恆春鎮。雖然暫時有了郵差的工作,但恆春這座歷史古城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個封閉小鎮,跟自己一樣,一無可取。意興闌珊的送著信的阿嘉,把七封寫著「海角七番地」,實際上卻查無地址的日文信件,丟棄在自己房間的角落。
隨著當地渡假村演唱會的舉辦在即,主辦單位釋出了需要在地樂團參與演出的訊息。為此,阿嘉與原住民警員勞馬、修車黑手水蛙、米酒推銷員馬拉桑、小學唱詩班伴奏少女大大,還有彈奏月琴的國寶級師父茂伯,臨時組成了一支雜牌樂團。但樂團的默契與配合狀況不佳,讓演唱會的日籍公關友子傷透了腦筋。而隨著樂團與主辦單位的關係逐漸轉好,阿嘉與友子也譜出了一段異國戀曲。重拾了熱情的阿嘉在友子的幫助下,終於替七封無法投遞的信件尋得主人,原來,那是早已離開人世的日籍老師寫給臺灣戀人的情書,跨越了60年後終於傳遞到收信者的手上。電影的最後,樂團順利地在夜晚的海灘唱出了屬於恆春鎮、屬於阿嘉與友子的情歌──「國境之南」。
《海角七號》敘事的基調極為浪漫,甚至帶點奇幻,在淺顯的劇情之中,魏德聖埋入了一段融合臺日殖民的歷史情節,與本土化/國際化的嚴肅議題。日籍老師與戀人在殖民的時代背景下相戀,復因殖民的結束而不得不分開,將情感深埋;60年後,因為一場臺日樂團共同演出的演唱會,巧妙地讓一段現代的異國戀有了歷史的重量。本片傳達出的本土意象不僅僅是當代的,也投射出歷史的縱深,在表達地方元素的同時,導演試圖引發觀眾去思索政府「開發╱發展地方」的實質意涵,並試著告訴觀眾,地方的生命力,絕不只是一場在地舉辦的國際音樂會,而是植基於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街談巷語,還有隱身在斑駁的城門後、消失的地址中的歷史記憶。
延伸文學主題: | 本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