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翁智琦
炸寒單是臺灣自清代開始流傳的民間信仰儀式,早期各地多有舉辦,日治以降,因風俗、治安緣故受到管束,如今仍保留於臺東一地,是元宵節時重要的習俗,其他各地則改為祭拜。原名趙公明的寒單,在道教是護佑公司行號的武財神,也是齋壇的護法神,又稱「玄壇真君」、「玄壇爺」,民間常以音近hân-tan(閩南語發音)的白話字書寫為「寒單爺」、「韓丹爺」、「邯鄲爺」等。而炸寒單的由來,就與祂的身世傳說一樣,在漫長的歷史中衍異出多種虛實分歧的版本:一說寒單爺原為「日精」(曾被后羿射下的九個太陽之一),因生性怕冷,民眾為祈求保佑,便請男子打赤膊扮演肉身寒單,信眾再向其拋擲大量鞭炮,為祂取暖,同時印證其已降靈;另一說寒單爺原為地痞流氓,生前四處欺壓百姓,壞事做盡,後受到仙人感化,為了贖罪,便自縛雙手現身於廟會,任鄉民打死,或站上轎子讓鄉民用鞭炮炸至身亡。
寒單因具有「武財神」、「流氓神」的淵源、形象,而受到幫派勢力的尊奉。賀照緹導演的《炸神明》(2006)全片主軸,即是通過「炸寒單」儀式,探討四位背景各異的幫派人物在這項習俗中的獲得與失去。無產的年輕人急著出名,因此他問:「有刺青的人可以參選十大傑出青年嗎?」公司主管雖想脫離幫派,卻因生意人脈所需不得不延續,他無奈地說:「我們想拿筆,別人卻一直逼我拿槍。」廟宇主持人想透過從政重建身家清白,舉辦炸寒單活動恰好能為他的政治生涯鋪路。這些「兄弟」不約而同選擇了扮演「寒單」以獲得重生的意義,他們也都知道「每一次上了轎子,就要有必死的準備,上去就是要被炸到爛。如果從轎子上掉下來,那就什麼地位都沒有」。扮演寒單爺的他們,即使面臨猶似槍林彈雨的鞭炮陣仗,仍是前所未有的篤定,然而,現實中的生活卻充滿各種變數。
《炸神明》透過幫派男性人物的視角,呈現了不同經濟階級的心聲。他們雖同具幫派背景,卻因人生際遇與個人選擇而走向不同的道路。隨著導演長期的追蹤,有人在鞭炮陣中受了傷並因精神病而失蹤,有人得到地位卻失去了健康,有人總算如願當選地方議員,並持續培養下一批幫派勢力。在呈現了地方信仰與幫派勢力的巧妙結合之際,導演儘管同情地理解這些人選擇「幫派生活」的不得已,卻也不忘由側面紀錄他們「日常生活」中親密的妻子與女友,並且看見:當男性冒著生命的風險求取個人成功之時,這些女性的靜默無聲支持,以此對性別的不平等提出了批判的眼光。
延伸文學主題: | 本土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