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楊富閔
「日記是生活的真實記錄。日記是自我心靈的過濾器。日記是給子孫的悲哀遺書。日記是人生的過程表。」這段置於吳新榮(1907-1967)代表作〈亡妻記〉文前的自白,除了說明吳新榮對日記文類的認識,亦替吳新榮一生的日記書寫,作了概括性的總結。根據吳新榮哲嗣吳南圖先生於〈《吳新榮日記》後記〉一文所載,吳新榮就讀於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一年級時便開始寫日記,那是1923年,其後吳新榮負笈東瀛,歷經金川中學、東京醫學專門學校,日記仍是他記錄個人生命的重要載體,1929年在日本受「四一六事件」牽連鋃鐺入獄,當時警方即憑藉吳新榮手邊日記,循線逮捕多位相關人士,日記因之遭到沒收、消失,曾一度發誓不再寫日記的他,1932年返回故鄉佳里行醫,號召地方青年組織「青風會」,1933年日記又再度起筆。
當前所見的《吳新榮日記》,書寫起點即始於1933年9月4日,而終於1967年3月15日,其中1934、1956年闕佚,長達至少33年的寫作,時間從日本殖民橫跨至臺灣光復,語言使用從漢語、日語再到漢語,其內容詳實紀載醫師吳新榮之日常生活、閱讀習性、交友網絡、審美趣味,除了可視為一代知識分子之精神史,因其身分兼具文人、文獻學家、參議員等,無論就文學、歷史、語言學向度觀之,《吳新榮日記》皆具高度史料價值。
而關乎《吳新榮日記》相關版本考佚,最早乃是1981年由張良澤所編纂之《吳新榮全集》,其中日記部分隸屬於第七冊(戰前)與第八冊(戰後),然只是節錄而非全目;其次是1997年由臺南縣政府出版的《吳新榮選集》三冊,日記部分收於呂興昌編纂之第二冊《隨筆、文獻訪考、日記、研究資料》,同樣只是節選;而現下廣為流通於學界,乃係2007年至2008,由張良澤總編撰,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編印之版本,總計11冊。此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架構之「臺灣日記知識庫」,業已將吳新榮日記全文上網,裨益於研究學者與一般讀者瀏覽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