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 蕭文華
雲門舞集舞作《流浪者之歌》,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同名小說為本,將文學家根源佛家經傳所刻劃出求道者對於證道的虔誠與渴慕,化為舞台上優雅深沉的舞蹈表演。
本舞作首演於1994年,至今已加演數百場,是雲門舞集的經典之作。一直強調「流浪」對於滋養創作的重要性的林懷民,創作此作之前,才剛結束一段北印度菩提迦耶的旅行。旅途中他不僅觀察到教徒殷渴求道的姿態,亦在佛陀得道的菩提樹下靜坐。這些經驗讓他重新細讀《流浪者之歌》,並從舞蹈中去實踐他對「無常」及「永恆」的生命思考。
於是,結合古老印度的佛教故事、德國文學淬釀、遺世獨立的傳統喬治亞民歌、臺灣土地孕育的金黃稻米和雲門舞者飽含能量的身體,共同交織成了《流浪者之歌》。
舞作內容是一趟以舞蹈朝聖的旅途,在一條由稻米匯成的黃金之河中,舞者於其中或移步屈膝緩行、或灑米跳躍,稻穀的聲音隨著舞動四響,稻米元素在此不僅是視覺的,同時也是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在求道的聖旅中伴著舞者肢體的狂喜、徬徨、瘋狂、癡望,在舞台上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能量流動。無論是擺渡人以沉穩緩斂之姿,將覆滿全舞台的稻穀耙出一圈又一圈無盡的同心圓、或是將八百公斤的稻米自上方瞬間傾瀉而下,獨舞者在米瀑中奮力起落的姿態,動靜之間,所接收到的是林懷民企圖帶給觀者的平靜。
全程演出中,舞台角落都能看到一位求道人,任穀粒自頭頂上空灑落,刷洗而下,而他卻自始至終合十靜立,莊嚴閉目,任稻穀在身邊堆積成丘。台上的舞者其實已跳脫「飾演」的狀態,這支舞作亦非單純的舞蹈作品,毋寧更接近一幅修行的生命風景,在這過程中不斷地企圖接近永恆。
最適合作為此舞作註腳的,便是編舞者林懷民的話語:「我往生後,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就像那穿過菩提葉隙、斜斜照射的陽光。」
延伸文學主題: | 宗教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