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石廷宇
電影《陣頭》(2012),由著名電視劇導演馮凱執導,以臺灣傳統節慶遊行陣列中必備的「陣頭」為主角,企圖傳達出當民俗傳統文化價值與形式面臨現代化、都市化過程時,所遭遇到的轉型危機,以及世代間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摩擦。
「陣頭」原是傳統農村社會裡,伴隨著廟會慶典而展開的街頭遊藝表演。演出者於酬神的遊行隊伍裡載歌載舞、邊唱邊演,不但酬神也能娛人。由於其吸收了傳統文武百戲與音樂形式,又反映了鄉土民情及宗教禮俗,已被視為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不過,當臺灣逐步現代化與工業化,面臨農村人口銳減的現實壓力,陣頭文化的傳承也發生了斷層。
而《陣頭》劇情也反映了近年來民藝團體普遍的現實困境,電影以離家赴臺北一圓音樂夢的鄉下孩子阿泰(柯有綸飾)為主角,鋪陳阿泰因為現實壓力的挫折,只得回到家鄉尋求新的機會,結果,卻遭到身為陣頭團長的父親阿達(陳博正飾)的冷嘲熱諷。回到家鄉的阿泰,發現父親的陣頭團已日現頹勢,一方面驚覺傳統的表演方式可能無法回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思索改良陣頭團的過程中,找回了自己對音樂、對表演的熱情。然而,當阿泰試圖改良傳統的表演方式時,父親卻以「違背傳統,這叫背祖」加以訓斥;電影最終,阿泰帶領著陣頭團登台表演,也終於在這全國性的舞台上,向父親證明了自己。
作為衝突的象徵,「西洋電吉他」與「傳統大皮鼓」自影片起初便有對立的表現,在經歷一連串關於表現形式及核心價值的衝撞、磨合後,終於取得了平衡,二者以趨近商業展示的手法──「參加文化祭」的方式,折衷出兩代間皆可接受的存在形式。然而,值得觀眾深思的是,電影中所指的這條折衷道路,是否真是迴護了傳統民藝的存續?再者如此「更新」,是否仍然保有民藝活動當中不可撼動的核心價值與精神寄託?影片中並沒有提出解答。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本片重新挑起了觀眾對於民藝活動──「陣頭文化」的興趣與關注。電影不僅改編了臺灣陣頭團體「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傳統改良」之路,也巧妙地在影片中嵌入了成員們的真實成長故事,扭轉了一般人對陣頭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從而挑戰了傳統民俗技藝以現代化、大眾化的「影像」再現之可能。
延伸文學主題: | 宗教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