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 左馥瑜
《跟阿嬤去賣掃帚》是簡媜根據自己的童年經驗所寫成、由黃小燕繪圖的兒童繪本。簡媜在蘭陽平原的農村長大,這片富饒的平原位於臺灣東北部,生產的稻米餵養了許許多多的臺灣人。過去在農村中,婦女和小孩也是勞動力來源,除了下田務農外,婦女也會發揮巧思,利用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生活用品,本書描寫的「掃帚」,就是用稻田收割後留下來的草梗,以手工紮捆而成。
在製作掃帚的過程中,小女孩得要挑撿稻草、把稻草曬乾,還得用手把稻草的外皮耙梳乾淨。這一連串的過程非常艱辛,小女孩的手指都紅腫出血了,卻還是努力忍耐著,因為她想到賣完掃帚,阿嬤可能會慷慨地買「金柑仔糖」、「梅子餅」等平常吃不到的小零嘴給她。掃帚完成後,小女孩還得跟著阿嬤一大清早就出發,走上20公里的路,到鄰村叫賣。
在大太陽底下賣掃帚雖然辛苦,但也有許多趣味,簡媜用溫暖的筆調寫出小女孩所見所聞:長在路邊可以當作零食的「肉珠仔」小果子、一坨用草片和草莖裝飾過的巨大牛糞、鄰村阿姨跟阿嬤的閒話家常、令人垂涎的「枝仔冰」鈴鐺聲、放在大榕樹下為旅人提供的「奉茶」……在這一幅幅純樸的農村風景中,讀者不僅可以感受到臺灣1950-60年代農村的人情味,也能看到過去臺灣人愛惜物品、物盡其用的生活巧思,認真的生活態度,和敬業的工作精神。
簡媜曾說,對她而言,臺灣的1950-60年代是「母親的年代」,因為她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和知識,都是得自於阿嬤、媽媽這些女性的教導。而這份屬於母性的溫情也貫串了本書,在故事最後,阿嬤用賣不出去的最後一枝掃帚和賣枝仔冰的阿伯換了兩枝冰棒,小女孩終於吃到夢寐以求的「枝仔冰」,冰棒甜美的滋味不僅是辛勤勞動後的獎賞,也代表了阿嬤的深深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