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鄭清文短篇小說〈春雨〉發表於1990年的《幼獅文藝》,後收入同名小說集《春雨》(1991),並多次被收錄進臺灣文學作品選集中,堪為鄭清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98年民視推出「臺灣作家劇場」單元劇,改編了14位臺灣本土作家的知名作品,探討傳統子嗣、贅婚觀念的〈春雨〉即為其一。電視劇由黃英雄編劇、張志勇導演,並由知名演員陳博正、林晏如等人飾演劇中主角,單元劇播映後,〈春雨〉更走向大眾,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品。
小說〈春雨〉描述的是在孤兒院長大的安民入贅至雜貨店阿貞家後發生的故事。情節由傳統女性的不孕開展,安民以為妻子阿貞無法懷孕後,竟接受理髮店小姐阿菊的誘惑,與之發生性關係,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子嗣。然而隨著故事推演,當阿菊也未能懷孕時,讀者這才曉得原來男主角安民才是不孕的主因。另一方面,阿貞在安民出軌後負氣離家,待她半年後返鄉,身形卻已大腹便便。而鄉人們猜測著阿貞肚裡孩子的父親,雖讓安民自覺受辱,但在蘇神父(孤兒院長)的諄諄開導下,安民沒有離開,並領悟到:血緣未必是親情唯一的依歸。然則,日後阿貞不幸遭逢流產,失去了孩子。
某日,敘述者「我」在公車上巧遇久違的安民,從安民口中得知,原來流產沒多久後阿貞就去世了。死前她曾對安民說:「不一定要自己生的,才是自己的孩子。」於是,安民決定領養像他自己一樣,在孤兒院裡長大的孩子。
安民對敘述者「我」說,因為這日正巧是阿貞的忌日,所以揹著領養來的第二著孩子,想要上山給阿貞瞧瞧。安民理解了生命的延續就像一條長河,每一個人都不是水溝裡舀出的一碗水、也不是一條小水溝。聽聞安民此說後,「我」延續著安民的信念,闡述了人的生命應當歸屬於全人類的大河。小說的最後收束於春日濛濛的山景,雨水落滿土地,沿著掃墓的山路,匯集成小泥河,恰似生命之河,涓涓細流不絕於斯。至此,篇名〈春雨〉寓意乃現。
改編的《春雨》單元劇,故事梗概大致忠於原著,但編劇將敘事觀點從第一人稱的敘述者「我」改為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並透過情節的增加,讓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體,包括蘇神父、阿貞父親、鄉人等配角,都成為了故事推演上的關鍵角色。而本劇如是改編,也說明了文學影像化時,讓向來內斂、節制,秉持海明威「冰山理論」的鄭清文小說,轉化為具有張力,且老嫗能解,下里巴人觀賞亦有樂趣的通俗劇目。
《春雨》片段(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延伸文學主題: | 宗教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