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栢青
《10+10》(2011)是金馬影展於民國百年提出的拍攝計畫,邀請20位導演,包括侯孝賢、王小棣、朱延平、吳念真、張作驥、陳玉勳、戴立忍、魏德聖等,以5分鐘為限,合作拍攝20部短片。其類型主題多元,取材甚廣,展示臺灣百年來社會發展與歷史切面。
其中,涉及宗教、信仰議題者便有4部。「敬天地,事鬼神」一直是華人信仰的傳統,王童導演之〈謝神〉描述小人物向神許願中樂透彩進而前往還願的故事。前段鋪陳還願者駝負重物攀爬之艱辛,到了尾聲始揭曉,中獎者並非得到大獎,僅僅是小獎,竟也高規格慎重還願。實質獲得與付出,觀眾與劇中人以為的不對等之間,其實包含了對神的敬意。相較過往以歌舞或歌仔戲、布袋戲酬神,劇中人的還願方式是播放3D電影給神明看,甚至也為神明準備一副小型3D眼鏡。俗民如何想像神的存在,進而回饋?其形式不僅體現民眾的可愛,也透露民間信仰與時俱進的彈性。可與之對照還有鄭文堂導演的〈老人與我〉與陳國富導演之〈初登場〉,在這兩個短片中,出現的不是神,而是鬼。但鬼魂現身並不讓人感到恐怖,卻展現了濃濃的人情味。鬼與神在這些短片中的存在,凸顯的都是「人之為人」的特質。
同樣與神溝通,魏德聖導演之〈登場〉拍攝演員林慶台為電影《賽德克‧巴萊》(2011)登上國際舞台前之祈禱。林慶台為泰雅族人,同時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道人,臺灣原住民本身自有其原始信仰,傳統信仰如何與宗教結合?原始獵人身分又如何成為佈道者?透過林慶台的禱詞,矛盾與合解都在其中體現,人與神也在其中找到各自的位置。
最後,張艾嘉導演之〈諸神的黃昏〉改編自呂政達同名散文,原作以書信體描述教誨師為死刑犯少年傳達感悟與懺悔給受害者家屬,祈求原諒同時也尋求自身平靜,更藉此探問生死及鬼神之存在。面對封閉的心靈與即將要封閉生命的死刑,教誨師對少年說:「我們得學習多多跟菩薩說話了」,宗教成為教誨師開啟死刑犯心靈的渡口。而當少年詢問:「我想要知道,像我這樣的壞人,能不能在槍決後變回一個好靈魂?」其實正叩問古來今來所有宗教:人的本質是否能由行為決定?人是否有救贖?
透過影片中人的敘述,少年受刑前說出「菩薩留了一個位置給我」,宗教寬解了他對死亡的恐懼。伴隨槍響,鏡頭前的死刑少年衣衫飛揚,彷彿有翅膀在飛翔,此景將原著散文中「我看見他眼裡的光與蝴蝶」一語具象化,也象徵了釋放。在電影最後一幕,教誨師將少年手繪圖片寄給受害者家屬,畫中人為死者的樣貌,卻頭戴菩薩頭飾,可見少年悔罪的對象既是神,也是人。人與神在此時合一,諸神又不缺席。
《10+10》預告(來源/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