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冠文
2013年出版的《惡之幸福》,是楊索的第二本散文作品,一樣圍繞在過去生命成長的種種,與《我那賭徒阿爸》(2007)不同的是,她面向的是整個家族、整個時代,以及置身在其中,歷經各種暴風、狂雨,而終能挺身走過的自己。書的前半部描寫除了父親以外的家人們,兄弟姊妹尤多的她,一個人一篇故事,敘事從現在到過去,時而又幽幽地晃至當下,彷彿書中的角色並不離我們太遠,他們還在各自為生活搏鬥,而記憶的幽靈仍隱隱牽動。
《惡之幸福》雖以個人成長故事為底,卻同樣照瞰當時整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生存樣貌。那是個農業逐漸轉向工業的社會,鄉村人口急速往都市餬口,被迫找尋穩定安頓的年代。誰都有機會成功、發達,卻個個沒有把握,好一點的爬升到穩定的位置,有臉回鄉見父老親友,失敗了的,則依舊在龍蛇雜處的街頭暗巷,從路邊攤、涼飲、美髮、盜版唱片到玩具批發,躲著警察、受親人欺騙倒閉,或者因口條不佳而求職遭拒。如此輾轉遷移,居無定所。楊索毫不避諱地訴說其家族從父母到兒女皆是「愛國獎券」幻夢下的犧牲者;他們對彼此或多或少帶有怨懟:母親的軟弱、父親的暴力、姐妹們的單純,彼此受到傷害,亦無可]避免的傷害對方;儘管不堪,卻總算各自走出了自己的路,儘管傷口並不因此癒合,晚近的此刻卻比誰都能理解往昔的艱難,而願意多花一份心思,珍惜對方。
出生於臺北萬華,在永和長大,楊索是個典型的鄉村外移人口第二代,不過,為生計而展開的遷徙,並沒有為她的家族帶來安穩,反讓楊索與原生家庭漸形疏離。在社會底層走闖的童年經驗與對原鄉雲林孺慕的探尋,在楊索投入記者職場以後逐漸具體,她長期關注並報導社會底層議題,而後將扎實的記者訓練轉化為對文學的追索。在《惡之幸福》裡,楊索將來自於生活壓迫而被扭曲的人性,轉化為寫作的動力,透過書寫,她摸索、細味枝節間的溫暖與柔情,談及家人看似赤裸,卻也給自己及書中的每一個人,重新與過去搏鬥、審視的機會,然後重新闔上,展露欣慰的眉宇,繼續面對往後的人生。
延伸文學主題: | 底層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