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楊富閔
以真實社會新聞為基礎,戴立忍、陳文彬編劇,並由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不僅擄獲國內外各大電影獎項,更是2009年最亮眼的國片之一。全片以對比強烈的黑白色調為底蘊,放棄彩色視覺效果,描述高雄碼頭工人李武雄與他的女兒妹仔,相依為命在港邊一間違章建築的故事。
劇情則從妹仔年屆就學年齡、須申報戶口開展。武雄幾度從高雄來到臺北,他的身影穿梭在戶政事務所、立法院、內政部,始終形影不離的妹仔,與電影畫面中秩序的博愛特區、森冷的行政流程、淡漠的公務體系,形成最大的反諷,而結果不僅是武雄無法名正言順擁有妹仔監護權,甚至得知妹仔的生母早就擁有一段婚姻,荒唐的是作為生身父親的武雄,獨自養育女兒竟變成一種非法行為。
什麼是法規條文?什麼是程序正義?電影以武雄跨越忠孝西路的天橋柵欄,企圖跳入車陣尋短來到高潮,武雄並以臺語大聲控訴:「社會不公平!」武雄此一舉動立刻成為全國群眾觀看對象。而什麼又是公平?女兒親暱地抱緊父親,在媒體解讀下成為一種「挾持」、繼而鋃鐺入獄;連線新聞中,在高雄對著電視機的工人,也當武雄的抵抗是一種表演,壓迫、對立原來無處不在。
《不能沒有你》凸顯現代國家體制下,底層人民的悲苦與無奈,武雄的潛水夫職業更暗喻他是底層中的底層,可底層人民真的被看見了嗎?當武雄潛入水底,消失在污染的水色,總是趴在船板向視線不明看去的妹仔,曾向父親說著:「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成為整部電影最詩意、最沉重的經典台詞。值得一提的是,《不能沒有你》對白大量混用客語、臺語,申報戶口的過程中,推辭、敷衍、歧視的話語無處不在,妹仔的寡言不啻是一種無聲的抗議。
戶政體系作為國家機器控管人民的一環,電影中的妹仔最後終於成為「小婷」,有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影片收束於一場看似父女重逢碼頭的戲碼,其實隱含深刻的弔詭,只因在岸邊等待的是妹仔,還是已被整編在國家機器之內的「小婷」?關於不能沒有你/妳的故事,其實才正要開始。
延伸文學主題: | 底層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