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栢青
《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2012)是楊力州所導演的紀錄片,以「兩地」的「兩」字作為進入林海音生平的關鍵字:兩個故鄉,兩座城,是作家也是編輯,是自己孩子的媽媽,也足以是呵護臺灣作家的母親,乃至紀錄片的呈現手法,也以兩兩參照的方式呈現,如藉由林海音筆下文本和實際人生對照,或穿插資料影片及照片,讓過往今昔相對映。這些乍看之下呈二元對立的生命面相並不相矛盾,反而互有補充,自成一格,進一步「還原」林海音的一生。
「兩地」鮮明點出林海音生命中的空間定位,林海音祖籍臺灣,卻成長於北京;他大半生於臺北擔任編輯,代表作《城南舊事》寫的卻是北平舊城。林海音的一生,有兩座首都可對照相看,分別是臺北與北平(今北京),而它們也在作家與編輯之間以雙重身分完成了自己的文學使命。但在這二分的空間之上畫出分隔線的,卻是時間。1950年代國民政府固守臺灣,語言上禁止日語,推行國語政策,文學上則以「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為主流。前者造成日治時期受日文教育長大的知識分子無從接軌而集體失語,後者則易使文學形成一種套式,也可能淪為替特定意識型態服務的工具。《兩地》緊扣此一時間脈絡,凸顯出林海音的時代性。林海音出生於日本大阪,童年時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城南舊事》正是以童年時所歷為底本摹寫,30歲來臺卻逢戰亂,此後定居臺北,她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在時代的風向下,文藝必需為國家服務,而林海音猶勇於刊登各類作品,不避方言,廣納新人,因此給了日治時期老知識分子一個新舞台,也讓新一代寫作者有了首航的機會,許多後來成為臺灣文學主力的重要作家們,筆下第一篇作品皆登於《聯合報》副刊。縱然後來林海音因感政治壓力而請辭,轉而開設出版社,然而她將出版社名「純文學」,依舊透露著一貫以來的文學堅持。「兩地」的特殊空間關係,以及時代的侷限下,面對撲天蓋地逼壓而來的國家力量,一位女子卻足以撐起臺灣文壇,是以詩人余光中云:「林海音家的客廳就是臺灣半個文壇」,而作家黃春明則說:「林海音是那時候臺灣作家的母親。」
林海音的影響在此顯現,文學是她與世界接軌的方式,「每一個地方,都是她的故鄉」,而她的一生則成為了所有作家與彼此、與世界連接的橋樑。
《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講述林海音的故事(來源/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