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王俐茹
2002年曹瑞原改編曹麗娟在1991年獲獎的女同志小說〈童女之舞〉,將小說中童素心與鍾沅從16到28歲若有似無的感情化為同名電影。
電影與小說皆以童素心做為敘事軸心,描述她與鍾沅兩人從16歲開始認識的女性情愫,彼此經歷過數次分合,沒有結果的戀情結束在28歲那年童素心的婚禮。電影敘事上看似平鋪直述,一路描繪兩個女孩從高中相識,自女孩成為女人,在同性情慾與異性戀情中漂浮摸索,試探情感的各種可能性與禁忌的邊界。扣緊著高中女性於成長過程中對自身情感與身體變化的迷惘,電影藉由運鏡疊合觀眾與片中主角凝望自我的視線,強化小說中原本輕輕帶過的高中女性對於自我的審視,讓電影裡的童素心與鍾沅在同性情慾的流動與彼此試探中,增添了觀看自我與她者身體的女性成長過程。
與小說相比,電影《童女之舞》更為強調「觀看」。不僅是觀看他人,更是觀看自我。高中時期的童素心透過鏡子自我凝視,鏡子上則佈滿鍾沅所送的花,童素心的旁白幽幽響起:「一個女孩可以喜歡另一個女孩到何等程度呢?」下一幕童素心與鍾沅並坐於地板,藉著鏡頭延伸帶領觀眾見到鍾沅以眼神凝望與伸手撫摸童素心。在高中游池一景,鏡頭跟隨水中游泳的少女軀體,與水中抬起帶著水珠的鏡頭(蛙鏡)以模糊的視線看著童素心的白衣黑裙。童素心與鍾沅的同性情感在相互窺視中,最後透過電影所刻意安排的捉迷藏而宣洩爆發。小說裡以眉頭一吻、互擦橄欖油隱喻同性欲望彼此身體的欲言又止,電影中則是以捉迷藏一吻開啟了兩人的16歲的戀情,末了以童素心遞交喜帖給鍾沅時,質問「兩個女生到底能不能做愛」後主動吻上鍾沅,結束了這段長達12年彼此追逐的戀情。
電影末尾,鍾沅僅能目送童素心的新娘禮車遠去,然在曹瑞原導演的安排下,身著白紗的童素心擺脫了片頭的左右顧盼,與穿著燕尾服的鍾沅一同牽手浮在空中。這樣的安排除了賦予小說所沒有的圓滿想像外,更呈現出從1991到2002年,十年中臺灣的同志議題變化:從述說個人欲望到想像體制婚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