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賴昱錡
電影《賽德克‧巴萊》(2011)是一部長片,由魏德聖執導,分成上、下集播映,描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最激烈的原住民抗暴行動──「霧社事件」。上集「太陽旗」描述1895年日軍佔領臺灣後,由於對賽德克人進行長期的壓迫政策,如頻繁動員參與工程、苛刻薪資、破壞其傳統文化、通婚問題等等,種種遠近因素交雜之下,促使賽德克族、德克達亞群、馬赫坡部落的頭目莫那魯道於1930年10月27日凌晨起事,襲擊殺害居住霧社地帶的日本人。下集「彩虹橋」由日軍大舉進犯霧社的橋段起始,細膩刻劃莫那魯道與族人以激烈手段浴血抗日,後來日本政府以飛機轟炸,甚至以違反戰爭法施放毒氣的方式,強力掃蕩與鎮壓,造成大規模傷亡,族人越過彩虹橋,回歸祖靈。
魏德聖運用了細緻還原歷史時空的寫實手法,以及特定的美學象徵,如櫻花、血、森林、彩虹橋的影像描繪,試圖回歸賽德克人自身的文化脈絡。在賽德克語中,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巴萊(Bale)則是「真正」的意思,「賽德克‧巴萊」就是「真正的人」。被殖民政府視為「野蠻」的出草行為,在賽德克人的傳統文化中,卻是通往祖靈之地的儀式與途徑。賽德克人的反抗行為,不是為了國家,而是在文化、國家統治的多重逼迫下,回歸、成為「真正的人」的過程。
《賽德克‧巴萊》回歸原住民的視角,帶動了大眾對於殖民歷史、原住民歷史的關注,也透過劇中受日本教育的賽德克人警察之口,在自戕前道出了矛盾:「我們到底是日本天皇的子民,還是賽德克族祖靈的子孫?」藉以呈現出其在雙邊文化劇烈衝突下所做的艱難抉擇。關於「霧社事件」的歷史敘述或改編作品不少,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前,還有電視劇《風中緋櫻:霧社事件》、漫畫家邱若龍之《漫畫‧巴萊》等各種型態的作品,均提供了人們對於此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思考向度與觀看的視野。
延伸文學主題: | 殖民地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