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劉于慈
《渭水春風》(2011)是一齣以1920年代臺灣文化運動先驅──蔣渭水為主角的音樂劇,「春風」作為主旨,一方面勾勒蔣渭水與陳甜的戀情;另一方面指涉他的文化事業,透過他對於臺灣文化、教育的熱忱與貢獻,重現其所代表的臺灣精神。
上半場描述蔣渭水參加的組織、政治及文化活動,搭配與陳甜的戀愛故事,維持既知性又抒情的韻味。首先刻劃蔣渭水與陳甜邂逅,由蔣教導她讀書習字,不僅傳達自由戀愛的思想,亦藉此啟蒙女性自覺,陳甜因識字進而參與社會運動,隱含知識即力量的實踐。此外在蔣渭水經營的春風得意樓與大安醫院裡,以商人和醫生的雙重身分,關心日本高壓統治下的臺灣社會,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報》,四處為臺灣文化奔走,在此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臨床講義篇」,蔣渭水是醫生,陳甜扮演護士,長工林寶財則代表患者臺灣,醫者對精神貧瘠的臺灣社會進行診斷,完成著名的〈臨床講義〉,針對臺灣人在知識上營養不良的症狀,開出大量教育補充的藥方,強調文化改革與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下半場則以臺灣閩南語、日語、原住民語的交錯使用,透露臺灣於日本統治時多種文化共存的歷史情境,並透過1923年皇太子巡臺、1927年成立臺灣民眾黨、1930年霧社事件等事件,表達對日本政府執政嚴苛的抗議氛圍,此外,特別加入蔣渭水撰寫〈牢舍銘〉感化獄友一段,強調即使身處黑暗,仍要保有初心,不迷失自我的意志,直至病逝前,都以堅定的信念為臺灣民主發聲。
該劇以蔣渭水的最後十年為主,隱含臺灣非武裝抗日運動史的脈絡,他熱切地透過教育及辦報的方式啟發民眾的臺灣意識,樹立臺灣人的主體性,在其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呼喊中,更可見以生命實踐理想的動人情懷,以戲劇表演再現其正氣精神,藉此重新喚醒民眾對於臺灣歷史文化的關懷。
《渭水春風》首演於2011年11月18日,曾在全臺灣巡迴、加映多場。由殷正洋飾演蔣渭水、洪瑞襄飾演陳甜、程伯仁飾演林獻堂;藝術總監楊忠衡、並與林建華為共同編劇;導演符宏征、音樂總監冉天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