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彭玉萍
《一八九五》(2008)是以「乙未抗日」為題材的歷史電影,描述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依馬關條約之議,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面對長官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等撤逃中國,客家青年吳湯興、徐驤及姜紹祖號召北臺灣(苗栗、新竹、桃園)一帶的壯丁、文士組成義勇軍,使用竹竿紮著菜刀、鐮刀為武器,孤立無援面對日本現代化軍隊的入侵。
電影故事設定以吳湯興與黃賢妹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吳湯興為苗栗銅鑼的仕紳,擁有土地與製樟腦工廠,但對他而言,土地更是自己親手開墾而來、一種家園的象徵,挺身抗日是一種生命的使然。而這場民間抗日行動一開始就趨於弱勢,後來日軍實行「無差別掃蕩」,大規模屠殺行經的村落,最終首領之一的姜紹祖被俘、諸多人死傷,面對後勤補給品不足等困境,讓電影反覆浮現著巨大的悲劇感。
這部刻畫民間力量的戰爭電影,所傳述的並非刻板的民族主義情節,或者血腥的戰爭場面;而是使人重新思考「戰爭」的原點:戰爭為的是什麼?人民的想望是什麼?戰爭當下,人的真實情感流露又是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姜紹祖這個角色的內心掙扎,正好凸顯了戰爭下的人性──儘管他年少氣盛、與義軍內部發生衝突,但在短暫返家看望妻子滿妹的時候,卻向她坦述內心的害怕。離別時,姜紹祖將隨身的玉珮留給有身孕的妻;臨死前,他在監獄的牆腳留下了遺言:「邊戍孤軍自一枝,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敢偷生降敵夷。」表述男兒最高價值並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保衛家園。詩的前半段具體陳述義勇軍的掙扎、痛苦,宛若被遺棄的孩子一般,無所依托。「義軍」本是「孤軍」,壯志驍勇與血淚孤單,實則一體並存。
《一八九五》鮮明地描繪了臺灣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的集體創傷,透過土地(家園)的具體空間概念,凝聚出跨越族群、也無分階級性別的共同保衛意識;儘管篳路艱辛,實已為往後的臺灣島嶼共同體,寫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