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 張雅茹
《四月望雨》(2007)是一部大型的原創音樂劇,講述1930年代臺灣知名流行音樂家鄧雨賢(1906-1944)的故事。全劇以28首歌曲貫串,其中,鄧雨賢的四首名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直到今日仍然膾炙人口,傳唱不歇。
鄧雨賢生活在飽受壓迫與戰火的日本時代,家中雖為書香門第,他卻醉心於音樂創作,並為此赴日留學。返臺後與鍾有妹結婚,一邊在臺中地方法院擔任通譯官(翻譯)維持生活,閒暇時則常與好友陳君玉(古倫美亞唱片會社文藝部長)、知名歌手純純(臺灣第一代紅歌星)等人相聚在大稻埕(臺北萬華)摩登時髦的波麗露咖啡廳,談論創作、唱和新歌。
劇中的背景大稻埕是日本時期臺灣北部最繁榮的街區,自然也薈萃了許多的文人雅士,不僅音樂家在此孕育靈感,文人志士如賴和、蔣渭水、林獻堂等人也以此地為據點,或是辦報、或是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演講,企圖喚醒民族的自覺;西臨有狹長的淡水河岸,便於南北貨、藥材、布匹、茶葉的商船集散,在今天,這裡則是重要的年貨大街「迪化街」。透過這部音樂劇,宛如重現了此地昔日的風華。
《四月望雨》首演於2007年6月15日,曾在全臺灣巡迴、加映多場。由江翊睿飾演鄧雨賢、洪瑞襄飾演純純;藝術總監楊忠衡、導演楊士平、音樂總監冉天豪。在樂舞與歌聲裡,可以聽見〈四季紅〉的純真、〈月夜愁〉的淒苦、〈望春風〉的羞澀和〈雨夜花〉的哀憐,見證鄧雨賢在音樂創作上難掩的光芒才華。
延伸文學主題: | 殖民地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