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翁稷安
2014年3月18日晚上九時,為了抗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被執政者單方面黑箱的推動,一群學生佔據了中華民國立法院的議場。這場無人料及、甚至有些擦槍走火意味的意外,透過網路的傳播,打破主流媒體的忽略,消息快速傳遞,一點一滴,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和支持。一夜的意外變成了延續近一個月的運動,激起後續大小不一的公民運動;人們走上街頭,與國家機器相對立,捍衛著民主與法治的價值。
從長程的觀點,這場被稱為太陽花學運的事件,對臺灣未來的影響尚難斷言,但可以確定的,當後人審視這段歷史時,都將是不容忽視的一頁。對曾身處漩渦當中的親歷者,為這場運動留下相關的紀錄,留待後人深化其意義與價值,乃至公允的評斷,或許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楊翠於2014年末所出版的《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便是一本關於318事件的重要見證。不只因為作者的兒子魏揚是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作者和丈夫魏貽君年輕時即積極參與解嚴前後的臺灣民主運動,楊翠的祖父母楊逵、葉陶更是於日治時期即與統治者對抗,在國民政府遷臺後還被視為政治犯。整個家族的歷史,和臺灣的民主發展與命運,緊緊相繫。更值得注意的,本書以事件時楊翠於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上的書寫為主,這正是運動中凝聚能量最主要的方式。凡此,都使得本書無論內容或形式上,產生了獨特的深度與力量。這些文字裡有些理性,紀錄了事件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大小細節,以及楊翠和魏揚對運動本身和臺灣未來的議論;有時文字則屬感性,書寫一位母親如何面對作為運動青年的兒子,心底的擔心和驕傲,以及曾是運動青年的自己與後人,在面對新一代接起火炬時,對過去和未來的省思與告解。
這本書可以是知性的論證,也可以是情感的舒展,端看讀者從什麼角度去閱讀;然而,無論由小我或大我的角度,都和臺灣歷史和命運密切相依。誠如作者於書中所言,每個行動者都必須透過實踐的過程,重新理解自我,對自己的生命故事再次閱讀與詮釋。這也大概是這本書最好的詮釋,藉由對這些書寫的閱讀,讓每個讀者有機會重新去思考自己所親歷的故事,以及即將迎接的未來。
延伸文學主題: | 歷史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