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翟翺
《紅色客家庄:大河底的政治風暴》(2004)是紀錄1950年代苗栗三灣鄉大河村人遭受白色恐怖的報導文學。作者藍博洲透過史料蒐集與田野調查,探究這群的「小知識分子」(書中受難者自稱)與佃農階級何以捲入臺共之始末。
臺灣白色恐怖以1949年8月的「基隆中學事件」為濫觴,國民黨以防堵共產黨擴散之名,對臺島進行政治肅清,風流所及,遠在苗栗偏山地區、客家人群聚的「大河底」也難以倖免。本書蒐集十位受難者的「證言」,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詳述其參與、捲入政治肅清的過程。在體例上,每篇之前書以該主角於官方檔案中的判決紀錄,再以主角的現身說法,推翻並鬆動官方檔案的權威。其中,有實際參與社會主義讀書會者;懷抱三民主義理想的愛國之士;目不識丁卻被誣為臺共的佃農。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其證言中屢屢出現刑求以及警治單位令其供出其他參與者的情事,以及外省警治與客籍受難者之間的語言齟齬,顯示出1950年代族群與階級相互作用下的複雜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的身分並非實業革命家或臺共人物,而是僅受過初等教育甚至不識字的佃農階級。這些人對臺共的投注程度──參與讀書會──實不足以顛覆政府。其中部分人受到迫害的原因──透過他們的親身說法,而非官方紀錄──實源於臺灣省政府於1949年推行的「三七五減租」。三七五減租減少佃農的負擔的同時,也削減了地主的收入,因而激化地主與佃農之間的階級對立,地主挾怨報復,誣指佃農為臺共分子。
本書呈顯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一個看似與歷史脈動無關的客家庄故事。它遠離權力中心與上層階級,仍為整治對象,顯見當時島上政治氣氛之肅殺以及掌權者對權力之無所忌憚。本書以報導文學的方式,透過攤開受難者的證言,抵制官方紀錄,隨著受難者的聲音越來越多,官方說法便成為了歷史的汙點──官方銘刻著的「自身」之汙點。
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王品涵
藍博洲(1960-),苗栗西湖客家人。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曾任職《南方》、《人間》、《自由時報》,後歷任時報出版社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台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等。2004年,藍博洲在苗栗縣參選第六屆立法委員,未當選。其參選經歷,以散文的形式,集結為《戰風車》一書。隔年,由民主行動聯盟提名參選任務型國代。另曾任夏潮聯合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現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
藍博洲於大學就讀時,因演講而結識左派作家、政治受難者陳映真與楊逵。以此機緣,開始探究並著手書寫二二八與後續的白色恐怖事件。1985年,藍博洲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1988年,以刊載於《人間》的《幌馬車之歌》備受注目。其內容,聚焦於1950-54年,國民黨當局在台灣進行剷除異己的政治行動,亦即今日所稱之「白色恐怖」中,具有代表性的受害者故事,如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鍾和鳴)與小說家蔣碧玉等人的故事。本書後由侯孝賢改編為電影《好男好女》,為其「台灣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侯孝賢曾以「牛頭犬」形容藍博洲對歷史的態度,由此亦可見其執著而堅持的人生態度。
解嚴後,藍博洲以此一鎔鑄史料與文學的描寫手法,更進一步書寫白色恐怖受害者的故事,如描寫1949年四六事件的《麥浪歌詠隊》、《天未亮》、《台北戀人》,描寫二二八的《沉屍、流亡、二二八》、《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描寫臺灣左派受迫害《老紅帽》、《台共黨人的悲歌》等。除歷史報導文學的寫作外,藍博洲另出版有短篇小說集《旅行者》、長篇小說《藤纏樹》等,迄今仍創作不輟。
延伸文學主題: | 歷史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