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楊富閔
由李崗監製、許明淳導演的《阿罩霧風雲》(2013),劇情內容以霧峰林家自中國渡海來臺的移墾為軸線,除了講述霧峰林家的興衰與更迭,同時呈顯清朝中葉過後,大量中國東南沿海居民犯難來臺,直至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的一頁拓荒史。作為近年臺灣國片市場少見的歷史紀錄片,《阿罩霧風雲》全片斷代於乙未割臺之際,畫面最後則以字卡方式陳述林朝棟內渡中國,而林文欽「在阿罩霧家中避不見日本官員」,替下集埋下伏筆。
事實上,清代臺灣中部勢力最為龐大的霧峰林家,其家族的發展與中國的內憂外患、臺灣的民變械鬥實在密切相關:無論是太平天國內戰(1851-1872)、中法戰爭(1883-1885)、林爽文事件(1786-1787)、戴潮春事件(1862-1865)等,皆能看見到林家族人的身影。換言之,在既定歷史架構與海量的史料文獻中,如何將「歷史」影像化、序列化、情節化,故事化,方為本片最重要的課題。片長九十分鐘的《阿罩霧風雲》在史料選取大抵聚焦於林文察、林朝棟等兩位關鍵人物的相關事蹟,再旁及林文明的「壽至公堂」、 林文欽的應試中舉等,突顯的是早期臺灣移民家族,從搶水爭地到以筆代槍的生存實錄,以及「人」在亂世情境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而在表現形式上,《阿罩霧風雲》選擇讓劇中的人物沉默,為此每一個鏡頭都宛如歷史的布景,只剩下定格的肢體語言與凝固的背景畫面,唯一的聲音來自旁白的詮釋說明,再加上電影字卡的切換註記,用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有趣的是,不同的歷史史觀牽動不同的歷史詮釋,旁白的看圖說話也只是其中一種版本,甚或畫面本身也反過來質疑了旁白的詮釋。
易言之,《阿罩霧風雲》的出現不僅作為臺灣歷史的補充教材,其通過鏡頭的靜止、人物的消音、動畫的設計,無疑是在干擾慣性的線性敘事與歷史認識,企圖於緩慢的慢動作裡,刺激受眾的感官經驗,進一步拆解、質疑、並重構臺灣史的內涵。
延伸文學主題: | 歷史敘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