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鍾秩維
民視臺灣作家劇場《告密者》(1998)改編自小說家李喬1982年的同名小說,由劉議鴻執導,江也民與張本渝領銜主演──兩人分別擔任男、女主人翁湯汝組和蘇小梅的角色──全劇接近一個小時,情節緊湊而引人入勝,演員表演生動、對人物情感的揣摩入木三分,堪為臺灣文學改編劇作的一次精彩嘗試。
李喬的〈告密者〉最初發表於《文學界》,小說以倒敘的形式,講述編號「三八七四」號的國民黨特務湯汝組,在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扮演「抓耙仔」、「三腳仔」,也就是所謂的「告密者」的曲折故事。湯汝組的童年與青少年歲月大致是臺灣的1950到1970年代,適逢臺灣戒嚴,乃是國家機器高壓介入公民言論思想自由、與集會結社權利的時期。而為了達到有效的控制,黨國系統在臺灣社會的各階層布置下監控的「細胞」,負責將「不法的」人物及其情事密告給當局。在這樣恐怖的氛圍底下,被監視者就如民間俗諺所說的:「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但是監視的告密者卻能夠得到來自黨國的肯定與利益,而樂此不疲──湯汝組就是為這一扭曲的社會結構所孵育出來的異常存在。
在電視劇的改編中,敘述者從小說的第三人稱,轉換為湯汝組的第一人稱內心獨白,觀眾是故能夠更貼近地見證湯汝組的故事,而更直接地感受他的感受。於是在原著故事裡,湯汝組成長過程所遭遇的挫敗經驗;其成就感缺乏的負面情緒,與藉由奉公守法而規避的膽小怯弱;和故事的後來,湯與心儀的蘇小梅因為差異的政治立場,而被迫分離的結局──這些人性的幽微敏感,以及個人與國族交錯的糾結,都被更加深刻地呈現出來。也因為如此,觀眾和湯汝組之間似乎更可能產生某種同情共感,而得以理解、甚且原諒他的所作所為。
正如電視劇的最後,原作者李喬現身說法指出的,1895年以來的臺灣現代歷史,充斥了外來政權斧鑿的痕跡,告密者尤其是撕裂臺灣社會的癥結。於是持平、甚至同情地看待這些背叛的歷史,對於李喬而言,即是為臺灣社會「止痛療傷」最關鍵的不二法門。
《告密者》(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