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閩南話導論》(Southern Hokkien:An Introduction,2014)可說是至今以英語撰寫的閩南語教材中,最為完整深入的教材。這份教材由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與臺灣大學中文系、臺文所合聘教授楊秀芳合編。教學的對象是非以閩南語為母語,且已有相當華語程度的學習者。
本教材共有三冊,共收錄十二個教學單元。第一、第二個單元說明了基本的發音、聲調、文法結構等原則,自第三單元起,每一課都以至少一段的閩南語對話作為教材基礎。對話情境的主角設定為一位從英國來臺灣學中文的學生Fred(李福德/阿德),在臺灣留學生活所遭逢的種種情境,包括初次見面、逛夜市、逛菜市場、去朋友家作客、生病看診、尾牙抽獎等等,第十二課的教材則收錄了〈雨夜花〉、〈心事誰人知〉等閩南語歌曲。這份教材的特色之一,在於對話設計貼近日常口語,跳脫一般語言教材的「教室情境」,而反映真實的閩南語使用狀況。更補充了許多相關諺語、文化常識,透過語言的常用表現,深刻地進入語言的使用情境,讓學習者不只學習閩南語的詞彙、發音、句構、文法規則,也能夠理解相關的文化傳統、習俗與信仰等內涵。
本教材的內容設計,為因應學習者習慣,有著許多相應的調整與變化。例如,本教材為每一個閩南語例句都標註了漢字,若「本字不明」,往往以現代漢語的同義字來標示,而不使用「借音字」。對於有華語基礎的學習者來說,現代漢語的同義字有助於理解閩南語語義,使用閩南語本字標示,同時也反映閩南語與古漢語的關係。除了課文內容的生活化、標記本字與漢語同義字等特色之外,楊秀芳教授也配合課文內容,撰寫了詳細的語音變化規律、詞彙和文法的相關說明,讓學習者能夠深入了解語言內涵與結構。多重考量之下的彈性處理,讓這套教材同時具備專業度與適切性,不僅適合國外的閩南語學習者,也提供了國內讀者理解閩南語文字、語法問題的途徑。
延伸文學主題: | 閩客歌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