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生於新竹關西的陳永淘(1956-),少時移居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電影編導科畢業(今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畢業後曾從事媒體、出版、環境保育及文化工作多年。1996年,為了安慰長年臥病在床的祖父,體諒他畢生僅能使用日語和海陸腔客語交談,陳永淘選用海陸客家語創作歌曲〈頭擺个事情〉,「頭擺」意指「過去」,歌曲內容回顧昔日客庄的祖孫生活點滴,成功博得老祖父久違的笑顏,自此開啟以海陸客家腔為語言基底的歌曲創作生涯。
1997年夏天,出版第一張客語專輯《頭擺个事情》後,陳永淘移居新竹北埔鄉村,固定在週日慈天宮廟前免費演唱,提倡讓音樂回歸客庄生活的現場,並持續兩年多,形成廟前特有的文化景觀。第二張個人專輯《阿淘的歌/離開台灣八百米》(2000),延續上一張的幽默語調、客庄自然景物描寫與文明反思,引起不小迴響,樂評人何穎怡認為:「這種從傳統客家音樂取材,再結合現代表現的新音樂,正是世界音樂的精神。」同年度《阿淘和孩子一起/下課啦》(2000)出版,此專輯與峨眉國小的學生合作,由九位小學生們共同演唱,加入回味兒時趣味的歌曲與保存素人的童聲合唱。2003年發行的《水路》與前三張專輯不同,增加弦樂、口簧琴、手鼓的元素,深度思索人類與自然環境、河水的關係。同年夏天,陳永淘舉辦告別演唱會募款,宣布罷唱,成立工作室投入峨眉湖的保育工作。
睽違十年,陳永淘《細人》(2014)專輯問世,收錄舊作《頭擺个事情》中的八首曲目外,新增了〈母河〉、〈苦戀〉、〈腳步〉、〈細人〉、〈新芽〉四首。在專輯中,陳永淘稱聚焦於同年與親族互動的〈頭擺个事情〉、〈細人〉為一對「連體兄弟」,由此亦呼應了陳永淘的一往情深。細觀其人的創作歷程,不僅是懷舊的自然主義者,也是客庄走唱的吟謠歌手。他關注的不是聲名利益,而更是生態景貌如何與人類共存的永恆課題。
延伸文學主題: | 閩客歌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