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溫席昕
誠如作者李文良所指,在史料大量數位化的今日,研究者使用關鍵字在資料庫中閱讀所需片段,儼然已是當前的研究潮流,然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實容易忽略史料之所以存在的特定立場與歷史脈絡。因緣際會下依序閱讀清代方志,除讓作者反思現代研究的缺漏與危險,也成就了《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2011)的寫作與出版。
以清代南臺灣的移民為主要探討對象,本書通過對方志、文書的細讀與脈絡式的追索,來說明了從明鄭以降,這一群移民是如何在臺灣的社會、文化中造成影響、進而成為如今我們所認識的「客家」。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的論述部分,以臺灣南部屏東平原(六堆地區)為範圍,依序說明清代南臺灣移墾社會的「建立」過程及之後的社會變遷。特別的是,這裡所謂的「建立」不單指稱移民在臺灣的落地生根,實則這一群移民出現在史料中(即「檔案化」)的過程。
在前兩部分:「從明到清」、「康熙五十年代社會像」中,作者自明清政權轉換時,南臺灣地區土地從「官田」到「民田」的變化,切入「客」這個稱謂的出現:清初以降,方志中即以「客仔」一詞去形容定居在六堆地區的墾民。事實上,「客」即客體,而「仔」乃小稱詞尾,除將客體暱化外,一般而言具有強烈的矮化、負面意涵,因而在方志中遭以「客仔」指稱,即可窺見書寫者寫作的心態。待到第三部分「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作者處理了朱一貴事件(1721)爆發後六堆移民之間的分化問題,他們以「義民」身份以及「語言」作為分化指標,在戰亂期間的下淡水地區形成了「泛客語系的義民組織」,進而在戰爭結束後,此區「客民」亦因之提升了社會地位。最後的「科舉學額與祖籍認同」,則是說明了在上述動亂之後,逐漸提升社會地位的粵籍移民,如何更進一步的向國家、政府爭取文化上的位置。
貫徹全書的即是「合法」的概念。對當時的移民而言,「法」的出現不一定先於習慣,然而要安穩的獲得承認,卻必定要依法行事。而目前可見的史料,原則上也都是由社會上掌握資本的權威人士所寫,這些檔案標幟著「正統」,它勢必是在合法的框架之下,才能夠被留下。從這樣的思考出發,相應著「合法」的同組概念即是「國家」,這正是作者透過本書所思考的另一個母題,「帝國」的概念儼然是本書影子一般,書中的各個議題,皆是移民們期待藉由「法」進而在「帝國」獲得地位的過程。
延伸文學主題: | 閩客歌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