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交工樂隊(1999-2003)曾先後發行《我等就來唱山歌》(1999)、《菊花夜行軍》(2001)兩張音樂專輯,時至2013年,改由風潮唱片總經銷,重新發售經典紀念版。以淡江大學「觀子音樂坑」樂團為基底改組而成,交工樂隊成員有林生祥、鍾永豐、陳冠宇、鍾成達、郭進財。90年代期間,美濃反水庫抗爭不斷,林生祥受到同為美濃人的鍾永豐鼓勵,進而思索音樂的社會實踐意義,決心返鄉嘗試讓音樂與故鄉產生有機的互動。「交工」的客家語是「交換勞動力」之義,過去常見於美濃菸樓的菸草採收文化,交工樂隊數年間返鄉實踐此義,將錄音室設於菸樓,命名為「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鄉人呼應群策群力,用社會運動的方式,做自己的音樂。
《菊花夜行軍》是交工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屬於概念專輯。全專輯運用生動直接的客家語作詞,時而魔幻寫實、時而敘事詩的方式,結構分明地按照時序講述美濃人阿成出外打拼失敗,想返鄉務農卻無顏見家鄉父老的窘境。與專輯同名的歌曲〈菊花夜行軍〉描繪主角阿成腳踏泥土,重拾農事,貸款二十萬,種植菊花田五分半(約5300餘平方公尺)。夜裡幻想自己是菊花總司令,統領菊花小兵六萬六千,對抗市場經濟盤盤剝削的苦戰。此外,阿成還背負雙親渴望有媳婦有孫的傳統思維,遠赴南洋娶印尼籍配偶阿芬。專輯主要作詞人鍾永豐藉此轉進女性視角,懷想阿芬懷孕生子的心境,讓阿芬唱出「日久他鄉是故鄉」的盼望。
交工樂隊詞曲形式的傳統元素包含:口白體、祭師吟唱、說書人、客家童謠、客家山歌、月琴、客家八音的嗩吶、胡琴,以及客庄鄉人大合唱,音場配置諸多環境音,凸顯美濃客庄的立體和臨場感,可謂把音樂演奏當成是有畫面的電影演出——堪稱遙接1980年代吳盛智的客家新音樂,並賦予「客家音樂」全新的美學實踐,走出客家音樂原有的框架與侷限。
憑藉《菊花夜行軍》的高水準演出,2002年交工樂隊榮獲金曲獎最佳樂團獎,看似攀上事業高峰之際,樂團卻於隔年解散。陳冠宇、鍾成達、郭進財另組好客樂團,筆手鍾永豐和樂手林生祥成為合作多年的老搭檔,前者作詞,後者作曲,並找樂手共同編曲、演出,創作不綴。作品包含:《臨暗》(生祥與瓦窯坑3,2004)、《種樹》(平安隆、大竹研,2006)、《野生》(大竹研,2009)、《大地書房》(大竹研、早川徹,2010)、《我庄》(生祥樂隊,2013)。
延伸文學主題: | 閩客歌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