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翟翺
電影《練習曲》於2007年在臺灣上映,陳懷恩編劇、導演,東明相主演。電影本事講述一位聽障青年「明相」在大學即將畢業之際,決定騎乘單車環島。他從高雄出發,沿臺灣東部海岸北上,途經島上各鄉鎮,並且在旅途中遭遇各色各樣的人事。
《練習曲》並不旨在訴說扣人心弦的情節,導演實則透過本片展示出當前的臺灣「風景」,以及風景之中的人們。主人公明相在此像是一位見證者,透過他的旅途,他的視野,以及陳懷恩的攝影──陳是臺灣資深攝影師,曾多次與知名導演侯孝賢合作──觀眾得以看見臺灣的自然之美,甚且,這些美景正如何被破壞著:海岸線正在退縮,木麻黃正枯死,消波塊充斥,以及地方建設與歷史保存、自然環境的角力之爭。誠然,《練習曲》未施以控訴式的激情,而是以緩靜的攝影使其作為背景般的存在。明相的聽障,卻除了他成為介入者的可能;他只是經過,看見,並且聆聽。路上他遇見不同的團體與人物,包括在花蓮遇見來自立陶宛的女子,兩人不倚靠語言而能溝通、南澳部落裡老人向他述說「莎韻之鐘」的歷史與傳說、基隆八斗子的鄉親熱心的向他介紹該地。在西部他遇見了退休教師與失業女工,前者退休之餘仍然關心學生的未來,後者面臨工廠出走中國的惡性倒閉,為自身權益而挺身抗爭。最後明相回到彰化老家,與阿公一同迎接白沙屯媽祖繞境,展現臺灣民間生活與信仰的交融,人對生命的理解化作對神的敬畏。
《練習曲》中的臺灣是片段的,它由不同的人事、地景接合在一塊,然而《練習曲》中的臺灣也是完整的;透過電影,不曾踏遍島的觀眾/住民得以想像臺灣的「完整」──在此,臺灣不再是地理的名詞,而是作為情感的共同體,一個住民賴以依存的地方。《練習曲》上映之後,劇中台詞「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成為許多人朗朗上口的流行語,以及其激起的環島熱潮,說明了這部電影對臺灣觀眾的情感召喚。
延伸文學主題: | 地景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