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栢青
電影《最遙遠的距離》(2007),由林靖傑導演,以「聲音」為引線,錄音師小湯(莫子儀飾)浪游臺灣,錄下周遭環境的聲響寄給前女友,希望能挽回愛情,卻不知道前女友已經搬離住處,而新房客小雲(桂綸鎂飾)反因受錄音帶感動,跟著踏上追尋的旅程。在小湯的旅途上,又與精神科醫生阿才(賈孝國飾)巧遇,展開了對「聲音」的辯證。《最遙遠的距離》以大量自然環境音召喚臺東地景,又以臺東的壯闊風景對照角色來處的都市之荒蕪,進一步提供主角們生命重建的可能。電影曾獲得2007年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獎,並擔綱2007年臺北電影節開幕片。
電影讓聲音成為可見的。小雲尋聲追人,持錄音帶詢問當地住民聲音源頭為何,使長濱防風林、成功魚市場、都蘭糖廠等臺東地景等不只是通過眼睛,而是藉由耳朵引導示現螢幕前,聲音疊合地形等高線,小雲的「追蹤」與其說是「還原」現場,不如說是以聲音「建造」,耳朵感受的風景必然不同於視覺性的,當聽覺結合視覺,一個全新的臺東遂出現在小雲面前,臺東在此不是作為大都會的反面,那不只是城鄉對照這麼簡單,而是一個遠方的體現,臺東被重新發現,也在聲音中被重新發明。
在劇中,心理醫生阿才發現自己始終在聆聽、在詮釋,卻無法與人深度交流;錄音師阿湯把所有的聲音錄下想送給所愛,但愛人早已經遠走。對話的位置是空的,以「聲音」為引子,可以感受到人物們都對人際關係感到焦慮,電影也透過小雲自語「好想跟你說話」、「你知道我在哪裡嗎?」明示此一癥結所在。原來人際關係的重點不在於聲音單方面的拋射,而在於「對話」。於是電影伊始阿湯錄下檳榔西施演唱的〈熱線你和我〉,歌詞中「這是一條情感的線路串起你和我」,待到電影末尾,視覺構圖讓小雲和阿湯各自佇立於畫面一角,藉由錄音帶所串起「熱線你和我」的兩人終於在同一海平面上站定,但彼此卻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正呼應電影片名「最遙遠的距離」,原來他們都是獨語的人,無法傾訴愛的語言,只能單方面接受聲音,或是單方面傾訴,所以彼此面對面,或者就在身邊,卻無法溝通,那就是「孤獨」。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尾聲字幕卡浮現「獻給陳明才」,陳明才為臺東都蘭出生的劇作家暨演員,本預定演出電影中精神科醫生一角,卻在電影開拍前自殺。導演林靖傑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他的離去,有人認為是為保護阿美族的傳統領域都蘭鼻生態,而殉海死諫;有人認為是長年的躁鬱症逼他走上絕路;有人覺得是事業、感情的雙重不順……」,無論是出於何者,於電影尾聲,阿才在都蘭海濱發現潛水服及一只小袋子,他穿起潛水服,在乾燥的地上徒勞且持續的乾泳著,似乎以此點出存在的絕望。這是電影中潛藏的文本,陳明才身上所代表都蘭孕育的人文精神與故事,電影藉由這一幕致上深深敬意。
延伸文學主題: | 地景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