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栢青
黃朝亮導演的電影《夏天協奏曲》於2009年上映。電影以離島金門為背景,描述金門在地的高中男孩阿寬(張睿家飾)愛上來自臺北的女孩小青(林逸欣飾)的故事。考驗這段愛情的,除了金門與臺灣之間的實體距離,還有彼此的身世與秘密。電影既是青春啟蒙敘事,又體現離島之於臺灣的微妙情結。電影劇本後改編為電視劇《戀夏38℃》(2012)。
以金門為主要場景,《夏天協奏曲》中大量的介紹、應用了人文地景。金門作為臺灣海峽上的第一線戰地,因而島上有許多碉堡與地雷區,在電影中,則一易地景原始用途,化大時代煙硝於兒女情長中,戰地遺跡如堡壘與地下通道成為小情侶幽會的秘密基地,地雷區成為宣示愛情堅貞的試膽地,心戰喊話傳聲筒變作告白大聲公,此前一切作為對立的戰爭工具,如今彷彿為了成全愛情而存在,空間用途的改變見證了時間的時移事往。
再者,電影角色對話中,不時出現以金門地景作為譬喻的修辭。例如小青描述阿寬的心境「像海邊的反兩棲登入樁,都是刺」;阿寬形容登島來訪的臺灣人是「金門的草地」,意味佈滿地雷。兩造對話傳神帶出男女愛情裡的攻防,此外如女孩用「夫妻魚『鱟』一夫一妻且不離不棄」隱喻愛之忠貞,又以金門春季特有的候鳥「栗喉蜂虎」象徵必定歸來。這些修辭只有進入金門的生活脈絡始能理解其背後指涉意涵,而電影藉語言凸顯金門的在地性,也標誌出金門不同其他地方的特殊性。
金門少年阿寬和臺北女孩小青之間的愛情,實微縮了金門與臺灣之間長期以來的矛盾,金門被稱為離島,相較與「母土」,便有了附庸之意。電影中少年阿寬幾度說道:「島外之人都是過客。」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是,「我無法離開這裡。」劇中人因為家庭重擔、親人等因素,「我要一直把媽媽扛在背上」,也點出長期以來金門被視為離島所造成的封閉。既不能離開,卻又牽念外界,阿寬與小青的愛情,不僅體現城鄉的對照,也可見離島與本島之間的拉扯與糾葛。電影最後以奇情橋段作結:「小青姊姊死了,我是他的雙胞胎妹妹,代替姐姐回來愛你」,但另一方面,阿寬自此守著小青的墓地,臺灣與金門的距離,於是被轉化為生與死,那是最遙遠的距離,雖然不能跨越,卻畢竟不離不棄,電影以此為島嶼寫下一封不悔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