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馬翊航
《聖稜的星光》是由華視電視公司製播的劇集,2005年10月24日起播放,全劇共17集,由鄭德華、王金貴、呂蒔媛、辛建宗等導演,曾獲得第四十一屆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所謂「聖稜」,意指雪山山脈從大霸尖山至雪山之間險峻的山稜線,自日治時期始以「聖稜線」稱之。《聖稜的星光》的故事背景設定在「雪霸國家公園」,圍繞著這片雄偉神聖的山景,劇中角色各自述說著種種理想與困局,隨著故事的開展而有了困惑與解答。
事實上,19世紀中葉由英國人發明的「登山」活動,是一種非常「現代」的運動,征服山岳被賦予崇高的美學想像,也具有跳離都市文明、自我挑戰的意義,登山由下而上的「步行」過程,更改變了登山者的身體經驗與空間思維。《聖稜的星光》中,登山者「林志偉」(范植偉飾)在某年聖誕節前夕於雪山失蹤,劇中不斷穿插著他的敘事聲音,藉以引出「人」與「山林」之間的種種關係:我為什麼要登山?我在登山過程中如何「找尋」自我?劇中的人物角色,都因為不同原因而生活在這片山林之中:家世良好的替代役男阿星(張大鏞飾),希望藉著申請至國家公園服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一心夢想前往日本攻讀服裝設計的小藍(李康宜飾),不得不回到山上照料年邁的老兵父親,在激烈的衝突下,有著世代的差異,也有著親情的緊密連結;外表不修邊幅的國家公園管理站副主任「鮭哥」(張少懷飾),一心投入櫻花鉤吻鮭的保育工作;劇中泰雅族的巡山員霹靂馬、阿郎等人,傳承著泰雅族的山林智慧,但也顯現國家土地管制、現代生態知識、禁獵法規的介入,如何逐步改變了山林與原住民的連結。
《聖稜的星光》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承擔著生命中的理想、困惑與矛盾,同時也具體而微地反映了人與「山岳」的多重關係。臺灣的「山岳」不只是神聖的、深不可測的地理景觀,在歷史進程中,無論是殖民統治者對山岳知識的掌握與調查,或是國家土地政治與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衝突,人與山岳關係的界定與變遷,都蘊含了複雜的人文深度,《聖稜的星光》正藉由不同角色的描繪與安排,反映了臺灣特殊的山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