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陳栢青
由鄭有傑導演的《陽陽》於2009年上映。電影以中法混血兒張欣陽(張榕容飾)為主角,她在電影中被暱稱為「陽陽」,故事由陽陽的母親(于台煙飾)嫁給田徑隊教練開始,她和教練的女兒小如(何思慧飾)由隊友變成姊妹,陽陽的青春遂成為一場場競技。電影體現了少女於青春期時種種不安躁動,以及青少年之於成長的摸索和徬徨。本片獲第11屆台北電影節劇情長片類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女演員獎及最佳音樂獎等多項獎項。
陽陽就讀中央體院。電影開場後不久,便以陽陽與小如在操場上競跑練習為兩人關係定了調。他們在運動場上爭速度,在私領域中爭奪愛情,表面上和諧的姊妹/隊友關係,私下卻是使盡了小手段,從在教練面前示弱爭取注意,到互探隱私、背地裡下藥……青春期女孩之間的勾心鬥角被戲劇化的壓縮在兩人互動之間,尤其他們因為父母的婚姻而成為姊妹,友情、親情、愛情被擠壓在同一個屋簷下,摩擦無可避免。青少年在意容貌,在意愛情,在意自己於別人眼中的形象,此般種種,有的是可以改變的,有的卻無從變起,但在青春期時我們常想改變那些不可改變的,而使改變成為不可變的,此其中引發的失望、超越或覺悟,便體現所謂「成長」。
電影中幾次出現「我是誰」、「你是什麼人」的提問。有時候問的是關係,例如小如在身體歡愛中詢問男友「我是誰」,或陽陽在偷情時要對方「不要當我是張欣陽」,有時是詢問出生,例如「我爸爸是法國人,但我不會說法文」,從國到家,從自身歸屬到關係定位,那正是成長的大哉問--「我是什麼」。陽陽在家庭關係裡缺少了父親,在自己國家中被當成外國人,在愛情裡偷姊妹的男友,好朋友卻成為自己的親人,種種的錯位,使得他無從定位自己,只能選擇出走。但這出走,卻是為了回家--從「我要去哪裡」變成「我要回哪裡」,逃避「我」的過程其實是為了尋找「什麼是真的我」。電影尾聲便安排了一場劇中劇,讓陽陽擔任電影演員演練「找到生父後的情感」,從而釋放自己。當然,這無非只是練習。《陽陽》並未提供關於成長所遭遇困惑的完美解套,而事實上青春也沒有標準答案。只見劇末,陽陽重新套上體育服繼續跑著。青春還沒結束,答案必須自己追尋才行,這正是諸多成長敘事中唯一確切且不可推翻的。
延伸文學主題: | 青少年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