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邱懋景
論及楊青矗長年筆耕文學的成果,評論家多半定位於臺灣工人文學的座標上,使得後人較少重溫他早期精彩絕倫的代表作:〈在室男〉(1969)。事實上,已故文學評論家葉石濤便曾稱讚此作帶有「清新、怪誕、滑稽的氣息。」
〈在室男〉場景設定在高雄,內容講述豪放酒家女(大目仔)與羞澀裁縫學徒(有酒窩男孩)成長故事。小說以全知觀點,具體描寫女強男弱的愛情世界,並聚焦於未經性事的大男孩,如何歷經性啟蒙前/後的心理狀態,擄獲不少讀者注目。1984年,《在室男》改編電影版後,在暑假上映,由蔡揚名導演、吳念真編劇、知名女星陸小芬飾演大目仔、楊慶煌飾演有酒窩男孩,票房成績表現不俗。
1998年,民視電視臺將臺灣文學作品改編、製作一系列的「臺灣文學作家劇場」,楊青矗〈在室男〉亦名列其中,再次肯定原著文本的視覺魅力。電視劇版本的《在室男》由徐忠華導演、劉玫編劇,王美雪、陳冠霖、葉天倫等人領銜主演。飾演大目仔的演員王美雪,以逗得觀眾或喜或悲的精湛演技,入圍當年度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另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飾演「獅鼻」一角的演員葉天倫,以《在室男》作為出道作品,日後則成為了破億票房電影《雞排英雄》(2011)、《大稻埕》(2014)的知名導演。
「在室男」原為臺灣閩南語用字,以「在室內的男孩」暗喻未經性事的少男,而作家楊青矗則又取其象徵,暗合了他初次出書的純潔之意。電視劇中的經典對白,由大目仔對少年阿成說:「我的身不是在室,但我的心是在室的。」——似乎也正直指作家投身於政治活動、因美麗島事件(1979)入獄四年,但在出獄後,仍費多年書寫「美麗島三部曲」的歷史小說,並貢獻心力於臺灣閩南語的推廣、教學與字典編撰的文學初衷。
《在室男》片段(來源/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延伸文學主題: | 青少年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