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開館二十多年來,確立以臺灣美術史的宏觀角度進行展示、典藏、研究與推廣工作,所藏一萬三千多件作品,皆反映著時代風格及社會人文特質,建構了二十世紀以來臺灣美術發展之樣貌,實為臺灣美術重要的典藏寶庫之一。
由於館藏甚豐,在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下,許多臺灣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作品,經常與慕名而來的民眾緣慳一面。有鑑於此,在建國百年期間,國美館特別規劃「國美無雙─館藏精品常設展」,精選31件本館所藏臺灣美術百年來最具指標性、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引領民眾深度認識臺灣藝術之美,並為之感動。
美術館收藏品的「質精」與「量全」,往往是衡量該機構風格、類型及性質的指標,世界知名美術館皆以其代表藏品揚名於世,而常設展則是美術館厚實自我根基的展現。因此,國美館檢視、研究所藏作品,規劃「國美無雙─館藏精品常設展」,致力呈現百年來臺灣美術家之藝術成就,希望透過這31件精彩作品,讓民眾瞭解美術家的生平經歷、作品特色,及其在臺灣藝術文化上的地位與貢獻,並以常設之方式,使喜愛與關心臺灣美術的民眾,能夠隨時親近這些臺灣美術史上舉世無雙的藝術作品。未來國美館亦將秉持這個精神,持續規劃「國美無雙」系列常設展,成為國美館核心業務之一。
開館二十多年,現今已擁有1萬4千多件豐富的典藏作品的國立臺灣美術館,以臺灣美術發展史為主軸,典藏諸多代表性作品,期透過本次展覽規劃將呈現臺灣美術創作的活絡脈動及其精神意涵。本次展覽,在展覽形式上,突破以往對既有的主題性展覽的思惟,而著重作品本身客觀的呈顯其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的藝術樣態。
藝術風潮往往象徵時代的思想與社會現象,一件美術作品不隻是一種美術風格的圖像表現而已,它更是時代精神的一種現象表徵,近年來,美術展覽多以主題性的方式規劃展出,呈現較為主觀的詮釋,但主題性的選擇卻往往因此而忽略了作品原初建構的立足點。本次展覽回到純粹以作品本身為介面,以最客觀的方式展示呈現作品自身的思惟與樣貌進行規劃。
2011年3月本館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推出了「國美無雙──館藏精品常設展」,展出精品31件以饗觀眾,得到大眾熱烈的迴響。2012年本館持續推出「國美無雙Ⅱ──館藏精品常設展」,精選51件作品,呈現多元風貌,除展示臺灣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外,「國美無雙Ⅱ」更試圖以美術發展中跨越出的新的起點,呈顯臺灣美術發展的不同途徑和風貌,期盼民眾透過觀賞每一位藝術家作品圖像的展現,領略臺灣文化之美和其深層的意涵。
《史記──刺客列傳》所記「刺客」是儒家行中庸之道的異數,但在歷史中卻被傳頌著,「刺客」其行為雖偏執,但對理想之堅持,甚至為達目的不惜犧牲性命之精神,及懷抱「士為知己者死」之氣度,萬夫莫敵、至情至性的氣概撼動人心,但並不是每位刺客都能功成名就或名留青史,其執著不移的精神卻能激發耀眼的光芒,具「刺客」精神者,在任何領域皆有其獨特的影響力,美術界亦然,在臺灣美術發展中亦不乏具有刺客精神者,其藝術風貌或非屬主流,但在整體美術發展的意義上應值得我們去關注。
長久以來美術史的詮釋皆以時代主流思潮為論述主軸或依據,臺灣美術的探討自1990年代以來以時間的縱軸斷代之研究至今已建立完整架構之雛型,但每個時代之美術發展是由多元風貌的藝術家所組構而成,除了主流思潮之外,仍有異於主流、特立獨行的藝術家長期以來執著理想自我實現者,為對臺灣美術發展能有更為全面的探討,本館嘗試在主流之外針對藝術家個人獨特的風貌加以探析,將某些異於時代堅持自我、特立獨行而能自成一格風貌的藝術家,冠以「刺客」稱之,並作為展覽呈現探討之主題。
臺灣美術史在戰後一段時期,受臺灣政局情勢之影響,社會結構因而呈現多元族群文化混融交織與衝擊的景況,新世代在此種背景中養成、創作,造就了戰後臺灣美術蓬勃多元、短時間內層出不窮地湧現新風貌的欣欣向榮現象,令人驚艷,如50年代的抽象繪畫、60年代的複合媒材、70年代的鄉土寫實……等,約略每十年即有一大改變,此時期臺灣美術的發展已不再只是依附在官辦美展中前進,年輕藝術工作者為實踐自我藝術風貌、展現開創新局的崇高理想而創作,頗具「刺客」精神,值得探究。為對戰後新世代的美術家其執著堅持與特立獨行的創作風貌呈顯其時代意義,國立臺灣美術館規劃以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從1931至1980年,依序概以每十年為一個世代,陸續規畫作品展出,以展現每十年為一階段世代藝術家的藝術風貌及其在臺灣美術發展中的特殊性與影響力,希望在穩定而成熟的臺灣美術發展探討中,以「刺客」為題之系列展,能提供並激發臺灣美術研究另一面向的思考。
延伸閱讀《專文連結》
銳開新界 ─「二年級」世代台灣藝術家的時代與風格特色 / 林明賢
策展人:林明賢(國立台灣美術館研究員/研究組組長)
國立臺灣美術館規畫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覽,係以展現戰後藝術家個人獨特創作風格並藉以呈顯戰後臺灣美術風貌,以1931至1980年出生的藝術家為主,依出生年代每十年為一個斷限,規畫六個「年級」世代成一系列展覽陸續推出。因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具有快速而多變的特性,若以一般「生命世代」概以30年的時間數值為切面來探析此段時期複雜而快速轉變的時代,顯得切面過大,無法適切說明其內涵特色,因此本館以近十幾年來臺灣社會對應每十年世代的另一通俗稱謂──「年級」為界分切面,將「年級」融入「世代」的觀念,策劃以「年級」為世代之分期,以符應此時期臺灣美術的多變風貌。
除了以「年級」世代為切面,本系列展為呈顯藝術家個人風貌,自「年級」世代中挖掘具「刺客」特質的藝術家,「刺客」者,如《史記──刺客列傳》所記載,具萬夫莫敵之氣勢、能為理想必抱死志、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堅持到底勇往直前者,其擇善固執之行為甚足以影響歷史之走向。因此,本系列展試圖分別從同一「年級」的藝術家之中挑選出長期投入創作、對藝術執著精神如「刺客」一般,且在藝術創作上具有特殊性及開創性表現、特立獨行、自成一家之特質者進行探討,期能從其特殊的創作思維展現中,對臺灣美術發展有另一面向的了解與啟發,並藉以呈顯臺灣美術的獨特性,提出此時期臺灣美術發展的另一種詮釋。
「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展覽,針對民國三○年代(1941∼1950)出生之藝術家,列舉20位創作者,分別就其創作獨特性與特殊意義作為切入點,回扣到共同經歷的成長時代,觀察他們為何及如何以其卓絕、堅毅的創作意志,在各自的生命階段,為臺灣美術開拓另一道視野。三年級世代出生於二次大戰結束前後,是戰後在臺灣受教育、成長的第一代。他們的青年時期(1960~1970年代間),臺灣在經濟型態、教育制度、社會結構等各層面正趨向穩定轉型,儘管面臨1970年代的政治變局與外交危機,卻也提供了臺灣社會反省與啟蒙的驅動力。儘管威權體制的諸多禁忌依舊嚴峻,但回望鄉土的意識正在覺醒中。
臺灣藝術經過1960年代現代繪畫運動的洗禮,1970年代正值對西潮反思與重整時期。三年級藝術家所接續的是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的革新精神,面對的是回歸現實與關注鄉土的文化反省。儘管出生、成長的時代相近,但在個別的藝術生命中,卻有截然不同的創作抉擇。回顧歷史,各時代美術風貌的突破與變革,往往有賴於堅持自我實現、特立獨行之美術家的創作意志,發出超越時代侷限的先聲。而這些卓絕的創作者,也為往後繽紛激盪的臺灣美術,蓄積了無比的能量。
延伸閱讀《專文連結》
藝革先聲 ─「三年級」(1941~1950)世代台灣藝術家
策展人:潘顯仁(國立台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戰後以來的台灣美術有十分複雜且多元的創作面貌,此一持續變動、不斷流轉的美術發展狀態,除了與共時性的社會政經脈動及文化變遷有深刻的連動關係,藝術家對創作理想的堅持與奮進、尋求自我實踐的意志與勇氣,則是開拓美術風貌的關鍵因子。國立台灣美術館自2013年開始推出的「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覽,立足於肯定藝術家及其作品具有獨立研究意義的角度,鎖定出生於1931(民國20年)至1980年(民國69年)且至今仍持續創作的藝術家,依序以每十年為一個世代(二年級生六年級生)界分,推薦其中具有「刺客」特質的創作者,觀察他們如何以特立獨行但自成一格的創作實踐路向,為台灣美術開拓不同的視野。
繼2013年推出的二年級生、三年級生展之後,2014年接續推出的「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四年級生」,是此系列第三次第的展覽。四年級(1951~1960)藝術家是在戒嚴時期出生、成長於台灣的第一代,他們邁入專業創作領域的時間點,正當台灣從戒嚴體制走向解嚴社會的1980~1990年代。此時是台灣的政經情勢面臨開放與挑戰、舊有的體制開始解體、新聞媒體解禁,也是整個藝術生態回應社會變革大為改觀的轉折點。在人人追求改革、創新的狂飆情緒中,四年級藝術家在世代性格上較三年級生更為激進敢言,他們期待透過創作與時代思潮共振發聲,並以敏銳的問題意識,關注政治、歷史、社會、環境、人文的檢驗與反映;他們亦是一個勇於挑戰既存創作成規的世代,並且好手輩出、各擅勝場。
本展選薦展出的20位四年級「刺客」藝術家,有些是年級同儕中具有突出表現的風潮引領者,有些則專注於特定的風格、題材或議題且始終如一,部分藝術家則獨立於潮騷之外,以一貫的美學關懷持續創作產出。他們的生命背景各異,藝術表達方式也完全不同,卻都是個人創作信仰的忠實執行者,並各自以鮮明且獨特的藝術實踐路向,在當代藝術的多元時潮中走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刺客列傳」嘗試在戰後台灣美術史的軸線中,開闢一個以世代為篩檢的切入視角。如果說藝術家的求變、創異與風格建構是貫穿「刺客列傳」系列展覽共同的精神要義,每位藝術家的創作突圍方式卻截然不同,相同的時空環境,不同的人生歷練,具現不同的藝術追求。「刺客列傳」以「年級」為梳理的範圍,期待藉由藝術創作殊相的發現與閱讀,推介獨特風格表現的傑出工作者,打開另一種詮釋台灣美術的方法。
延伸閱讀《專文連結》
台灣製造 ─「四年級」刺客的創作堅持與藝術開拓
策展人:蔡昭儀
時代、世代與環境的交集,總為藝術史留下深刻的印記,不僅賦予某時某地的文化源源不絕的創造力,更為充滿力量的創作者提供開闊的舞台。二次大戰後的臺灣美術,便是這麼一種傳奇。她接續日據時期的基礎,一路實踐著不同的視覺語言與美學信念,時移事往,但開拓精神依舊熾熱,一步步邁向她飛揚開拓的現時期。
立足於對臺灣美術的使命及責任感,並根基於對臺灣戰後美術運動軌跡與時代脈絡的深入觀察,本館自2013年起開始推出「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系列展,自出生於民國二十年代的「二年級生」起,至今已陸續呈獻以三年級、四年級生為主軸的三項次展覽。以「十年」為期,亦顯示出這片土地的藝術,自戰爭烽火中重新站立後,她的變化是如何快速、多元。既有語言的積澱、乃至消退,總與新生的力量相互交錯、激盪。此處,能於時代精神深處汲取觸動人心的力量,又能展現出自身獨特性的創作者,便是此處我們所界定的「刺客」,她與他們的身影,為婆娑之洋中這座島嶼的藝術故事,次次譜寫出尖銳、鮮明、創新的篇章。
本次五年級生展(生於1961~1970年)延續「刺客列傳」系列的策劃理念,以藝術家作為核心對象,並依據題材、形式要素、美學與思想、藝術媒介,以及風格特殊面貌等面向,選薦展出22位創作者的卓越作品。他們步上藝術生涯的時刻,約莫處於1980年代中、後期至整個1990年代,可以說是臺灣藝術史「當代」時期的濫觴,各種創作語彙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新的美學、藝術觀念與既有的價值體系產生熱烈交錯、各擅勝場,蔚成眾聲交響的景觀,影響迄今。「五年級生」也因之有著此前世代未曾遭逢的際遇,在創作體裁、主題、手法與面向獲得了解禁、釋放和再創造的空間,表現為對現代生活的掌握與介入,對文化身分與認同觀念的探索,對藝術本質的反思與剖解,對藝術實驗性的高度追求,以及對不同形態藝術媒介的前進試探,勇於、也必然發出屬於自己的音聲。
觀照歷史,各時期藝術風貌的變革和深化,往往有賴於飽涵創造性的藝術家堅持不懈的工作,以及實踐開拓的精神。「刺客列傳」系列展,便是如是觀念的體現。通過傑出的創作者及其作品,以及他們彼此間流露出的時代共相與殊相,吾人不僅將見證各個時期臺灣文化發展的脈絡,亦將由這些創作者跌宕多姿的生命史,以及風格獨蘊的作品中,獲得另一種詮釋臺灣美術演變的途徑。更期盼藉由「刺客列傳」的系列研究及展出,為書寫臺灣美術歷史打開嶄新出口。
延伸閱讀《專文連結》
實驗意志 ─ 論五年級生當代藝術家之創作共相與殊相
策展人:張正霖
國立臺灣美術館策畫「刺客列傳」系列的宗旨,是為了以藝術家個人的創作實踐為詮釋主體,重新敘說臺灣藝術在發展歷程中如何對應時代,從歷史的既定形式裡突破出奇,創造翻轉美學價值的時代脈絡。
臺灣藝術在2000年之後面臨社會環境及文化結構的大變動;九○年代後解嚴時代的各種民主化及社會運動所蘊生的開放風氣,開啟了社會的多元性發展。傳統的價值觀開始裂解,各種高與低、主流與邊緣、都市與城鄉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並產生結構性的流動。舊價值接受新思維的各種批判性考驗而新價值觀仍尚未確立成形,在此新舊交戰之時,臺灣六年級世代(1971-1980)的創作者跨入了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時期,同時與它一起面臨了國際全球化的挑戰。
「多元化」和「流動性」標示出六年級創作世代所處的社會現實環境,這兩個深具當代性思維的文化特質,也成為他們用以抵抗傳統價值及正統規範所代表的「單一僵化」與「絕對權威」。難以捉摸的分裂、游離個性,是六年級創作世代刻意維持的刺客之姿,他們對於真理始終保持質疑,對於現實總是維持一貫的觀賞距離,且強調個體自覺性的思想主張,拒絕被群體性或成規所馴服。這種自我主張和跨域突圍的創作性格,顯現於六年級世代的美學語彙,從自身環境和生活著眼,以「個人」的感性經驗向外延伸其社會性關係。在表現手法上充滿實驗性,打破媒材與議題的限制,六年級世代的創作價值觀及趨向,反映出臺灣藝術範式在這個時代環境下的轉向與意義。
「刺客列傳」系列所標榜的意義在於藝術家個人主體的突顯,以創作的觀點來描述我們所處的歷史和時代環境。本展從六年級世代的藝術創作者1990年末期至今(2014年)發表的創作進行深入研究,策畫觀點著重於人文思想與行動主張。這一系列以「刺客」為比喻的展覽,藉由每一個藝術家獨特的創作生命的歷程,彰顯一個正面的美學信念:相信創作可以積極介入歷史的詮釋,成為改變時代的驅力;同時展示臺灣藝術在每一個發展進程中的突破之處。
延伸閱讀《專文連結》
藝術及其不滿
策展人:黃舒屏